威海市探索丘陵地区中低产田突围路径

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9-04 09:33    浏览次数:

威海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低山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68%,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面临水资源短缺、地块破碎、保水保肥能力差等瓶颈。近年来,威海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改善提升、丘陵薄地综合整治等为抓手,系统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目前,全市耕地面积达到250.3万亩,较2021年增加约7万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6.77,较2021年提升0.2个等级;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比例达到48%,较2021年提高35个百分点,经验做法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一、构建高标准农田建管体系,变“三跑田”为“三保田”。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短板,坚持建管并重、多维发力,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打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一是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编制《威海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根据丘陵地区自然条件,将全市划分为沿海农业区、山间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分区域明确建设重点,以整县推进试点、数字农田建设、绿色循环农业建设三个示范项目为抓手,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186.55万亩,建成率达92.8%。二是全面加强农田建后管护。出台《威海市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构建“资金统筹、智慧监管、协同治理”全链条管护体系和“财政资金主导、项目主体自护、保险托底”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实现多渠道筹资和风险多方共担。开发“数字应用+群众监督”智慧管护平台,依托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和“巡田助手”小程序,畅通基层工作人员、管护责任人、群众参与监管通道,推动农田设施从“有人建”向“长效用”转变。三是多轮开展建设质量专项整治。自2024年起,先后开展三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以核查有井无水、井泵电不配套、灌排渠系不达标、建筑材料不合格等水利设施工程质量问题为主,同步核查设计不合理、监理走过场、资金拨付不及时、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摸排5004处工程设施,发现整改问题378处。

二、开展耕地地力改善提升行动,变“中低产田”为“高产田”。针对土壤肥力不足、酸化严重等问题,构建“质量监测+模式创新+减药替肥”耕地地力改善提升体系,为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土壤类型、地力水平和种植制度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点81个,动态监测耕地质量现状和演变趋势,为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种植结构调整、土壤改良等提供科学依据。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累计达到45万亩。二是推广“三新”集成连片模式。探索整村整镇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推广,聚焦玉米种植精心布局10个千亩示范方和2个万亩示范方,重点推广“种肥同播(机械深施)+缓控释肥+无人机追肥”等模式,以点带面辐射惠及耕地超过15万亩。三是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创建农药化肥减量控害示范基地13个,每年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综合防治技术约120万亩次,农药、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6.7%、5.2%,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化学残留,荣成市获评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创建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4个、农牧循环一体化企业25个、省级畜禽粪肥还田种养结合样板基地6个,全市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保持在96%、90%以上。

三、探索碎地整合生金实施路径,变“巴掌田”为“连片田”。针对丘陵地形耕地“小、碎、散”现状,以试点示范项目为引领,推进地块集中整治,将丘陵薄地整合为成片大田。一是推进土地细碎化整治。在乳山市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坚持“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探索“村集体收储+平台集中流转”模式,在优先保障农户耕地需求的前提下,村集体对不愿耕作的农户土地进行重新配置,由村集体自主经营或通过市场化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土地连片规模化经营。试点范围内8.86万块小田整合为1.28万块大田,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平均提升6.4%。二是培育壮大“块状经济”。以101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引领,打破原有地界和镇域、村域界限,辐射带动周边土地资源集聚,通过政策、资金集中投放,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强化高产创建示范,培育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10处,打造主要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5处,集成良种、良机、良技,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引领区和示范基地小麦亩产均到达650公斤以上。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合作社4350家、家庭农场3518家、种粮大户2779个,集中应用先进技术和农机装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规模化种粮面积达到107.6万亩。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建成省级区域化农机服务中心6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750个,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形式,实现统种统收、统防统治,今年上半年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300多万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