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创新数字治理模式 推动农村集体“三资”一网统管

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9-26 14:08    浏览次数:

近年来,乳山市坚持以深化数据要素改革为导向,创新“数字+三资”治理模式,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强监管,全面重塑农村“三资”管理体系。去年以来,农村资产资源全部纳入数字平台,线上交易率稳定在100%,经验做法作为唯一县级市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交易规范化试点现场会上作典型交流。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数字平台,让“三资”业务“管得精”。建立数字管理平台,将房屋、土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全部纳入管理平台,形成“一村一地图”空间数据库,落图资源1.51万宗、资产2.62万宗,关联合同1.4万份,实现农村“三资”立体精准预览。强化平台功能建设,开通农村产权交易、宅基地管理、资金收付、土地确权等业务板块,推行“非现金结算+无纸化审批”管理模式,“三资”业务实现全流程“公开办”“线上办”。去年以来,通过平台完成交易2278笔,总规模突破1.95亿元,农村“三资”处置及合同执行全流程入网率达到100%。

(二)配套运行机制,让平台功能“用得好”。全面推广数字应用平台,制定28项重点业务“一事一图”手册,对15个镇街和601个行政村专管员开展12期培训,累计培训高水平管理人员976人,线上办理业务1.2万件次,准确率超过99.76%。创新数字监管机制,聚焦“资金使用不规范”“经费支出不合理”“资产资源违规交易”等4方面监管难题,拓展平台信息预警模块,通过分析比对关联数据,实时监测“大额资金支出”“零工费用支出”等15个高频领域,发现疑点数据即时预警。去年以来,监测业务数据160余万条,核查处置疑点数据6630条,保障农村“三资”管理公平、公正、公开。

(三)线下联动监管,让制度规定“落得实”。健全监督执纪机制,根据农村“三资”数字管理路径,配套《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将“资产资源不纳入平台管理”等37类情形纳入追责范围,综合运用“四种形态”监督执纪,倒逼“资源上网 阳光交易”,有效杜绝线下交易引发的管理乱象。同时,实施分级管理模式,评估数字平台应用率、交易规范率和预警信息数量等指标,按照问题由多到少,划定“红牌村”和“黄牌村”,由纪委监委、组织、审计、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协同审计”或“交叉互检”,推动农村“三资”管理质效全面提升。去年以来,整改不规范合同4172份、清收债权1.92亿元、偿还债务1.98亿元。

二、几点启示

(一)全要素汇集是实现农村“三资”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实现精准化管理。该市通过深化数据要素改革,推行非现金结算和无纸化审批,建立农村资产、资源村情地图,推动产权交易全程可视,为农村“三资”保值增值提供有力支撑。

(二)平台化交易是实现农村“三资”数字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只有交易全流程上网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暗箱操作”。该市通过建强农村“三资”管理队伍,构建“一事一图”的标准管理流程,拓展监督预警功能,有效解决土地私下流转、虚假合同等难题,实现资产资源处置闭环管理。

(三)强有力监管是实现农村“三资”数字化管理的坚实保障。只有配套相应的监管体系,才能倒逼“三资”领域改革成效落地。该市以数字平台为核心,通过制定相应追责制度,综合运用数据预警和审计监督等措施,完善监督体系,推动农村“三资”实现“一网统管”。

三、工作建议

1.健全数据管理体系。推动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指导各地构建跨层级管理体系,规范平台数据管理,拓展合理的业务功能,有序实现农村“三资”协同治理,促进“三资”数据透明化运转。

2.提升数据应用水平。持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指导各地结合实践梳理“定制式”备案模板,通过汇集全量备案数据,集中拓展平台业务功能,延伸数据运用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农村集体财产管理和运营水平。

3.“线上+线下”监管联动。指导各地综合运用线上数据,通过平台共享和预警,配合线下审计监督,通过全方位、多层次举措,强力保障农村“三资”阳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