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规划引领 健全机制——环翠区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

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2-08 17:17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环翠区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村庄清洁及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今年来,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1980.1吨,清理断壁残垣20处,清理村内沟渠219.63公里,已创建省级清洁村庄47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一、科学全域规划,画好清洁乡村“一张图”。一是明确任务目标。综合考虑村庄布局和规划性质,结合近年来各村居村庄清洁总体水平,公布2024年度省市村庄名单,将5个镇街、105个行政村纳入整治范围,确立市级清洁村庄100%覆盖、省级清洁村庄45%覆盖,建设省级和美乡村1个、建设市级和美乡村4个的总体目标。二是聚焦整治重点。全面动员部署围绕村容村貌、垃圾清运、污水治理等领域,找准问题症结,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既清理垃圾、又美化环境;既抓户外“宏治理”、又抓户内“微治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冬季战役”,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的专项整治与集中整治,及时查摆问题,迅速整改。三是强化干部支撑。实行镇编制“专编专用”,大力选拔“两爱一懂”的干部进到镇村任职。选派优秀毕业生到重点村担任村主职干部助理,强化日常工作力量。举办培训班9场次,培训村干部935人次,镇级层面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45场次,培训村干部4644人次,实现了村干部培训全覆盖,为村庄清洁行动的开展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素养与干部支撑。

二、多核引领推动,唱好绿美建设“协奏曲”。一是提供资金支持。投资5775万元用于乡村基础设施提升,重点着眼污水治理、河道清淤、村庄绿化等方面,积极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清洁村庄;投资24340万元用于产业项目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兴旺反哺乡村发展,为清洁村庄建设提供经济保障。二是营造良好氛围。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依托节假日,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000余场次,编创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剧节目并组织展演80余场,线上线下带动教育群众3万余人,提升农民卫生清洁意识,增强群众参与和维护村庄清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夯实设施保障。各涉农镇街共计建设108座垃圾分类标准房,6座垃圾分类亭,配备四分类垃圾分类桶1.3万个,设置宣传栏、刊版、海报等垃圾分类设施共计600余个,群众参知晓率达到90%以上。本年度新建垃圾分类房28座,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600余场。同时计划建设一个日处理量50立方米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站和100亩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农场,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全区的粪污资源处理能力。

三、建立长效机制,搭好人居环境“快速路”。一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发放清洁村庄宣传资料7000余份,向村民传达清洁村庄建设的精神,收集村民意见,大力宣扬人人爱干净、人人会清洁、人人护环境的农村社会风尚,促使农民群众的思想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以主人翁的姿态共推乡村绿化工作。二是开拓增收渠道。开展“两清三化”行动,累计摸排闲置农房4304栋(已流转670栋),其中有流转意向1727栋、能够连片流转227栋;农用地9010亩,其中有流转意向880亩(低效568亩,能够连片流转235亩);水体10个。各涉农镇街年内共计划盘活闲置农房114栋,打造人才服务综合体、特色主题民宿等特色盘活项目5个,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厚植乡村文旅。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8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王家疃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油画小镇引进艺术家60余名、艺术机构60余家,每年开展各类油画活动300余场,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美术馆。华夏城景区通过生态修复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13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率超14.8%,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