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切块育苗与小麦轮作栽培技术

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2-28 15:18    浏览次数:

生姜切块育苗与小麦轮作栽培是近几年兴起的新的种植方式。生姜切块育苗便于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育苗形成一种产业,能够极大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轮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解决粮食争地等问题,实现一年两收,保证粮食安全。技术简单总结如下:

1、茬口:生姜切块育苗在小麦收获前3个半月开始准备,6月中旬小麦收获完成后,姜苗移栽到大田,10月下旬收获生姜,及时种植小麦。

2、育苗设施:控温连栋式温室或日光温室,调节温度16℃~32℃;育苗营养钵(营养钵底部8cm,顶部直径12cm,高13cm)可选择降解育苗基质袋;育苗基质要选择粘连性较好的。育苗前,设施做全面消毒处理。

3、育苗:育苗姜种选择市场认可度高,商品性好,对产地环境较适宜的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品种,经过晒姜、困姜、掰姜、变温催芽、切块等阶段,把催好芽的姜种播种在育苗钵内,姜芽距离钵口1厘米,覆盖基质适当压实。育苗期保持温度在20℃~30℃,基质湿度在60%~80%,一般姜芽15天后破土,破土前搭建遮阴网,45天后,姜苗第二侧芽出土,根据苗情分级管理,先后种植。

4、移栽:小麦收获后,抓紧时间整地,深耕细耙,施足基肥,机械化开沟,沟距65cm、宽25cm、深25cm,株距在20cm,密度在5000株/亩以上,挖好排水沟。移栽前喷水,保证基质呈团,不松散,以减少缓苗时间,姜苗最好当天到当天栽,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栽种后滴管浇透水,同步施用复硝酚钠、赤霉酸促进生根,减少缓苗期。及时搭建遮阴网,喷二甲戊灵除草。

5、生姜田间管理:进入三杈期后进入旺长期,3次培土同步3次施肥和中耕除草,期间加大肥水管理。

6、收获:霜降前后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收获入库。

7、小麦播种:生姜收获完成,清理杂物及时整地,麦种选择适宜本地的半冬性品种,播种方式采用大沟麦(苗带宽15cm,空宽带30cm)或者条播的方式(苗宽带15cm),种肥同步,播深3-5cm,施肥深10cm。采用精量播种,播量一般从10月10日后在每亩7kg的基础上,每拖后2天增加0.5kg。

8、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做好冬灌和化学除草,春季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做好追肥和浇水。

9、小麦收获与储藏:应在6月中旬,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及时收获。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籽粒含水量达到13%以下时,趁热入仓,密闭贮藏。

10、小麦与生姜病虫害防治见附件。

附件1生姜病害及药物防治表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药剂品种

施用方法

姜瘟病

播前、发病初期

新植霉素、卡那霉素、赛森铜、氢氧化铜

种块处理、灌根、喷淋

姜茎基腐病

预防、发病初期

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精甲。嘧菌酯

浸种、灌根

炭疽病

发病初期

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咪鲜胺、嘧菌酯、吡唑嘧菌酯

喷雾

斑点病

发病初期

甲基硫菌灵

喷雾

根结线虫

播前、预防

噻唑磷、棉隆

土壤处理、灌根

姜螟

预防进入秸秆前

甲维盐、阿维菌素

喷雾

姜蛆

播前、发病初期

灭蝇胺、噻虫。氟氯氰

撒施、拌土

蓟马

发病初期

啶虫脒、噻虫嗪

喷雾

附件2小麦病害及药物防治表

防治对象

防治时间

防治用药

用药方式

纹枯病

返青期、灌浆期

苯甲·丙环唑、吡唑嘧菌酯

喷雾

白粉病

拔节期、灌浆期

氟环唑、苯甲·丙环唑

喷雾

锈病

拔节期、灌浆期

氟环唑、苯甲·丙环唑

喷雾

赤霉病

灌浆期

氟环唑

喷雾

蚜虫

灌浆期

噻虫·高氯氟

喷雾

飞虱

灌浆期

噻虫·高氯氟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