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
经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威海市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五大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精致宜居”升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生态宜居根基。
一、聚焦重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增优。一是坚持“一条心”,强化组织协同与责任落实。建立党工委牵头、部门协同、镇村落实的责任体系,制定详细清单台账,确保责任无死角、整治全覆盖。创新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明确17项重点任务,以“小杠杆”撬动“大提升”。健全“部署、台账、督导、问效、巩固”闭环机制,综合运用联合检查、无人机巡查等方式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并将整治成效纳入镇级考核,确保压力传导到位。二是坚持“一盘棋”,统筹基础设施与环境整治。夯实基础设施管护,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专业运维、长效管护的治理格局,重点抓好生活污水治理、垃圾转运、饮水安全及户厕管护,整合资金重点支持村级设施提升。深化环境整治,建立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运用技术手段治理卫生死角,开展拉网式排查销号管理,实现环境管理常态化精细化。推动产村融合,盘活闲置资源实施微改造,培育特色项目,打造区域品牌,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三是坚持“一件事”,激发群众参与内生动力,创新参与机制,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开展“信用+”专项行动,设立“文明积分超市”,以正向激励引导群众由“被动整治”转向“主动维护”。加强宣传引导,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村民管护意识,推动环境整治从“村中事”变为“家家事”。深化邻里互助,将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结对帮扶困难群体改善家居环境,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五位一体”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提质增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全区“问题厕所”摸排整治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召开区镇两级部署会议,明确责任、细化举措,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协同推进机制。二是精准业务培训,组织村居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聚焦户厕标准与管护机制,采用“理论+案例+问答”模式,确保骨干人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夯实工作能力基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对摸排发现的问题,各村居精准制定整改措施,秉持“应修尽修、应换尽换”原则,及时修复损坏部件,确保厕具正常使用与长效稳定,保障改厕工作高质量推进。四是注重统筹联动,将改厕摸排与人居环境检查相结合,区级成立督导组,定期对公厕、户厕等重点区域开展全面检查,实行闭环管理,全方位巩固整治成果。五是健全管护机制。设立区镇两级服务专线,实行“统一受理、分类转办、限时办结”机制,24小时响应群众诉求。全区3处管护站配备专业人员与设备,明确“接单、派单、处置、回访”闭环流程,确保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与改厕实效。
三、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一是压实三级责任,建立区、镇、村三级管护机制,由区级统筹、镇村主责,明晰各级职责。按标准配备160名保洁员与足量垃圾桶,推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户包房前屋后”三包机制并公开公示,结合宣传引导落实村民责任,形成共建共管格局。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近三年投入33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更新垃圾桶3400个、新建分类房(亭)68座及改造中转站。明确区镇财政事权,保障“户集、村收、镇清运、区转运”体系高效运行,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程密闭化处置,日处理70吨,无害化处理率100%。三是严格监督考核,建设局负责制定标准并每月督导检查,镇村落实属地日常巡查维护。专项检查组采取“逐镇逐村+明查暗访”每月集中检查,建立台账跟踪问效,每季度组织镇村交流,通过典型推广与问题剖析促进整体提升。四是创新信用模式,探索“信用+”治理,将户前卫生状况与信用积分挂钩,依据每日巡查结果实行奖罚,积分可兑换物品。建立信用志愿服务平台,引导村民常态化参与环境整治,有效激发参与热情,实现降本增效。
四、“精致农家·美丽庭院”创建提质扩面行动。一是通过标准引领梯次推进,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区级层面统揽全局,制定并下发创建工作方案,确保创建规范有序;镇级层面强化执行,由党委副书记牵头,组织委员与妇联主席协同推进,实行周调度、月督导、季考核的闭环管理;村级层面狠抓落实,依托网格化管理,由村妇联主席和执委分片包干,通过帮带机制,稳步提升创建水平。二是将宣传评比融入日常,区、镇妇联累计发放创建明白纸和倡议书10000份,同步开展政策宣传与动员。两镇每月编发“精致农家”工作简报,增强群众认同感。村级层面,利用“村村通”广播每日播报创建倡议与进展,组织“晒图微评比”活动,促进互学互鉴;同时发挥妇联执委和巾帼志愿者带头作用,划片分工,定期组织交流,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三是通过产业赋能延伸价值,探索“美丽庭院+”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示范户发展庭院经济、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推动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例如,在部分旅游重点村,妇联引导妇女利用庭院开办“农家乐”、手工作坊,实现“庭院净、产业活、乡风好”的综合成效,增强了创建工作的可持续性。
五、巾帼志愿服务助力乡村环境长效管护。一是组建专业队伍,依托乡镇、村妇联组织,广泛吸纳热心公益、有一定专长的妇女成立人居环境整治巾帼志愿服务队。根据服务内容细分,如设立“垃圾分类指导队”“村容村貌监督队”等,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二是建立常态机制,建立“定期活动+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确保对突发的环境问题、重大活动保障需求等能够快速响应,组织力量进行整治。将志愿服务与“信用积分”等乡村治理模式挂钩,给予志愿者适当激励。三是聚焦重点难点,巾帼志愿服务队重点关注公共区域卫生死角、垃圾分类投放点等易脏乱区域的日常维护。积极参与农村“厕所革命”后续管护宣传,引导农户正确使用和维护卫生厕所。在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志愿者也扮演了宣传员、监督员的重要角色,成为政府治理的有效补充力量,确保了整治成果的长期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