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乳山市台依湖酒庄酒三产融合样板片区规划面积41.2平方公里,涉及夏村镇、城区街道2个镇街、24个村,共有7788户、20806人,耕地面积26855亩。片区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划分台依湖酒庄酒小镇、休闲农业体验区、城郊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三大板块,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六产”示范片区。片区获评第二批山东省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威海市2021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片区。
二、重点工作
(一)产业振兴方面。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以农业产业为基石,以旅游产业为联结点,推动三个板块合作共建,协同发展。西部台依湖酒庄酒小镇板块,以标准化葡萄种植为依托,以酒庄酒酿造为核心,采取“龙头+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形成10000亩规模化种植基地,完成了零零柒酒庄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规划建成万亩葡萄园、千亩水景、千亩公园、百亩湿地四大生态景观,以酿造高品质酒庄酒为目标,引进国外先进酿造设备,聘请法国顶级酿酒师传授酿酒工艺,生产的“台依湖”牌葡萄酒获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国葡萄酒市场大金羊奖等国内外大奖,逐步打造葡萄生态农业、葡萄酒酿造、葡萄酒风情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矩阵。东部休闲农业体验区板块,聚集了伯瑞蓝莓、威一苹果、老味道生态有机农场等众多特色农业产业休闲体验园和东华山中药材加工、蓝莓酒蓝莓蜜酿造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区域内蓝莓、草莓、苹果、水蜜桃等鲜果上市时间交叉互补,南北成轴、产业串珠,推动加工体验、养生度假、乡村旅游等组团发展。中部城郊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板块,以山东土发集团乳山种植基地和腾裕农业为依托,投资2亿元,发展占地207亩的38个无土栽植蔬菜大棚、150亩的33个基质蓝莓大棚和150亩大田车厘子,实施“土地流转+综合整治+规模农业”,对960亩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发展千亩“五彩小麦”,打造110亩的城郊网红打卡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
(二)人才振兴方面。围绕样板片区发展,坚持以人才振兴为支撑,扣紧“人才链”“产业链”,靶向发力,精准引才,持续将优秀人才向服务乡村振兴聚集,引领人才乡村走,书写振兴大文章。一是吸才扩库,助推发展提质增效。依托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台依湖集团等,吸引中国农科院、鲁东大学等科研院校参与,构筑高端人才的“强磁场”;借助“鸿雁擂台”“鸿雁摇篮”等选拔精专人才,强化现代思维、物联电商等,构筑高端人才的“孵化器”。通过搭建域内域外“双平台”,以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承载科技成果转移、新型技术下放、研学经验交流等,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1个专家委员会,建设4个科技小院,16名专家每年定期来乳研发试验。二是强技提能,助推人才增容扩规。聚焦产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借助“双平台”集聚的人才资源,以每年专家定期入驻为契机,年均组织开展技术指导、产业发展、农情分析等培训交流活动52场,开展“送技下乡”实践活动25场,惠及6000人次,示范带动学习吸收职业化技能的300余户农民讯速成长为掌握现代技术的职业农民并参与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年增收近2万元,既培育了本土人才,又实现了共同富裕。三是多点融合,打造产学研用“新摇篮”。坚持人才、项目、产业一体考虑、统筹推进,构建“专家领衔、高校协同、企业支撑”的产才融合模式,通过产业招引人才、项目聚集人才,有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人才回引站”3个,引回国家高端海外人才乌克兰卡梅涅娜·娜塔莉亚、高校技术人才胡文效等行业专家9名、优秀回乡人才27人,特别是引导胶东伯瑞蓝莓负责人阎勇与大连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达成智慧试验温室等合作项目3个,获得专利23项,为企业增加效益170万元,阎勇成功获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三)文化振兴方面。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全力发展乡村文化,弘扬文明乡风,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一是创新推行“1+2+3+N”宣讲工作法。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积极履行新时代宣讲工作使命,针对村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做出理论的回应和政策的解读,注重“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依托24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理论宣讲平台,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等系列主题宣讲活动,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五场戏”免费送戏,着力打造文化宣讲高地。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二是拓宽“信用+”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党员、群众组织联系起来,动员各方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高标准建成并运营仇家洼、南江村、羊角盘、于家庄、东泗水头、马家庄6个暖心食堂,惠及75岁以上老人430余人。结合地域特点,探索“信用+商业”模式,对暂不具备建设条件的村推行配餐制,村将暖心食堂作为结婚宴请聚集地,逐步实现自收自支,推动暖心食堂“火”起来。三是充分挖掘农村民间文化资源。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培育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及书画展览、村办剧团、广场舞队、秧歌队等特色文化队伍,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展览活动280余场,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四)生态振兴方面。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一是转变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将生态文明与农村信用体系创建相结合,让信用成为促进环境整治工作的“新抓手”。设置信用积分增减机制,对自愿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植绿护绿、创建美丽庭院等58项正面行为,进行信用加分;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损坏公共设施等54项负面行为,扣减信用积分,24个村年度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累计448次,参与人次达3827人。二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进一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推进区域环境整治提升,投资1958万元对样板片区内4条河流分步治理,实施西泗水头河、于家庄河、房屋河、西周格庄河4条河道部分河段治理工程,主要进行河道清淤疏浚,新建拦河坝、板桥,两岸采用砌石、生态护坡,并筑堤或新建防洪墙,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投资1475万元实施总长度10.37公里的样板片区路网改造工程,对台依湖—羊角盘村道路进行沥青铺设,对西圈—三水厂道路拓宽改造为水泥砼路面,对萧家—冷家村路网进行路基重整、增加封层,同时进行绿化提升工程等等。三是扎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全力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对洼九埠等村庄,通过实施美丽乡村、两水改造、美丽庭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了人居环境;对仇家洼等棚户区改造村,按照城市化的标准进行打造,并配套建设150亩的开心农场,共规划建设了石头圈等3个省级美丽乡村、于家庄等9个威海市级美丽乡村,整个片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组织振兴方面。立足“围绕产业抓党建,着眼党建促发展”,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关、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片区村优势资源,组建共富党建联盟,把“党建孤岛”串联成“党建高地”,作为攻坚破冰的“利器”,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凝聚合力的作用,实现事务联合共商、资源互联互通,项目推进中遇到的用工、土地、资金等重点问题,联合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党委会、协调会推动解决,2021年以来共召开相关会议130余次,协调解决难题210余个。在西部成立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党支部”等11个基层党组织组成的绿城台依湖葡萄酒庄酒产业小镇综合党委,配合做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服务工作,打通村、社、企沟通壁垒。在中部搭建城郊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共富党建联盟,按照“城中强村+强企+N个城郊弱村”联动发展模式,多维度、全方位整合资源、统筹发力,流转城郊村土地,整合上级扶持资金200万元入股,城郊村每年保底分红收入4万元,还可领取土地流转费,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在东部实施“党建+蓝莓产业链”发展模式,组织10余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入联盟,共同出资建设蓝莓基质种植智慧大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群众“双增收”,不断释放共富红利、共享共富成果。
二、典型经验
1.腾裕农业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富民强村。一是技术化领先。通过与江苏绿港集团合作,引入蔬菜种植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同时,借助设施农业产学研基地进行绿色技术研发,强化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实施机械化种植和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农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形成一套完整的作物生长数据模板,为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二是品牌化提升。基于农业优势产业区的现有资源优势条件,将发展“一村一品”与优势产业建设结合起来,腾裕农业作为腾甲庄村的金字招牌,对有机蔬菜高产区内采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生产的西红柿、辣椒进行包装,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积极对外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多链条发展。依托城郊特色工业产业示范区农产品生产,结合沃森氏、众合食品、苹妃果蔬等涉农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谷园市场、家家悦超市、上海叮咚买菜平台等实际需求,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部分农产品经过初级加工,快速进入厨房餐桌,供给市区居民消费;部分农产品通过本地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部分农产品通过物流园、电商平台等渠道外销,促使产销对接。
2.乳山伯瑞蓝莓:小小蓝莓长成乡村振兴“致富果”。伯瑞蓝莓项目总投资60000万元,现建有5个蓝莓基地,蓝莓种植面积1200余亩,建设蓝莓大棚169亩,配套筛选车间、3000吨冷风库、蓝莓文化展厅、农场休闲区、蓝莓主题都市化农场等设施,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被评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威海市蓝莓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在加快发展方面有三大措施:一是把产业建在链条上。投资1300万元实施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新建数控自动分级筛选流水线,扩建1500立方米冷风库,打造从蓝莓鲜果采摘销售到蓝莓果汁、蓝莓酒的深加工、蓝莓生态餐厅、休闲体验、蓝莓主题文化旅游的“蓝莓+”完整产业链条。二是把市场锁在国内外。探索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与京东、天猫、顺丰优选等线上平台以及沃尔玛、麦德龙、百果园等线下大型商超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把目标定在富民上。通过信用互助、土地经营权流转、入社打工、承包经营等方式,开展党建引领合作联社模式,联合北庄、阜西庄、东周等20个村党组织成立合作联社,规模化发展蓝莓设施大棚50亩,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人均年可增加务工收入5000元。
三、工作启示
一是突出规划先导,指导农村未来发展。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了规划才能破解“如何振兴”的问题,实现资金、人才、土地、资产等资源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资源。实施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根据发展规划将各类资金以及路网、污水管网、电力、供热、水利设施等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合理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网络,切实提升农村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协助村级、农业经营主体做好发展规划指导,合理进行农村功能分区,尽最大可能将生产和生活进行区分,帮助村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要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提前根据未来发展进行空间预留,满足项目需求。
二是挖掘发展潜力,在产业项目上下功夫。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要因村制宜选准具有发挥潜力的发展道路。一是要积极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引进发展规模大、模式新颖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大项目带动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发展,从而为更多农民就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二是要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每个经营主体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经营市场,新的经营主体需要快速打开销路,原有的经营主体渴望进一步扩大销售市场,突出党建引领,创新项目共建、利益联接分配机制,推动经营主体之间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市场联动、集体采购等资源优势,实现共享效益最大化,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三是注重品牌带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依托乳山葡萄、乳山蓝莓等资源优势,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农产品品牌。对于有知名度但生产不易集中的特色农产品,鼓励产业园区通过加入产业专业协会进行商标注册,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炼,实行统一标示、标准、包装、销售,以有效降低品牌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避免因产品品牌杂散造成的无序竞争,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精准配置。
三是注重选人用人,让人才聚在产业链上。一个好带头人可以带出一个好的班子,一个好的班子可以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一是选出人。目前农村存在老龄化严重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农村的良性发展,必须想方设法选好农村“带头人”。要围绕能抓产业发展来选人,盯紧种粮大户、企业负责人、村在外能人等,以德为先跟踪培养,条件成熟后将其选为村负责人,带领村发展集体经济。二是用好人。以全面推广的“农村党员‘十星级’评定”和“农村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为抓手,创新推行农村写实性痕迹化考核,借助农村工作观摩评议,总结问题、提出要求、指导下步工作,提振士气。开展“双优支部、党支部书记”评选,树典型、立榜样,激励、培育一批带头人引领农村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出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