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规划总面积47.8平方公里,涉及11个村,共2396户、6567人。随着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市民闲暇之余“回归自然、享受慢生活”的首选目的地。2021年12月,里口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威海千里海岸自驾游打卡地、国家级山地自行车比赛、垂钓比赛的重要赛区,年均接待游客220多万人次。
二、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产业振兴为引领,助推产业融合促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第一,片区坚持“有限开发、全季覆盖、精准定位、配套完善”四大原则,聘请专业团队,设计了样板片区规划方案,重点培植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采摘、禅修康养、体育赛事、旅游服务等六大产业板块,引进了和合塾国学馆、悦己萱咖啡、柿园民宿、那天乌托邦、十八里担架道红色印迹展馆等50余家特色文旅、农旅产业项目,使里口山特有的休闲、体验、运动、康养、文化、禅修乡村旅游综合体系日趋完善。第二,充分发挥守城优势动能,深入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潜力,集中资源打造里口山民宿,做强“四季环翠·山海链乡”品牌,目前里口山现有品牌民宿35栋,已有五星级旅游民宿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5家。2022年9月,里口山旅游民宿集聚区被评定为首批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第三,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项目。片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农产品主要以苹果、葡萄、桃、杏、樱桃等水果种植为主,威盛大樱桃农民专业合作社“威盛”牌大樱桃被评为威海市知名农产品,在威海地区、山东省拥有较高的美誉度。福德庄福豪果品合作社的“福豪果”草莓、秋歌采摘园的“里口山秋歌”葡萄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里口山蟠桃”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环翠区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二是坚持人才振兴带动作用,为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方面加大外来人才引进力度。依托里口山现有丰富文旅、农旅项目资源,促进区域内产业项目互通串联,抱团发展,定期邀请项目经营者以座谈会的方式,互相增进了解,在沟通中萌发出新的创意,形成合力、共荣共进。同时,引进山东乡道品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团队,增加运营管理人才及专业设计人才6名,为片区发展注入人才活水;环翠区民宿协会会长林涛携手自有民宿品牌“乌托邦”加盟里口山区域;引进果农人才雷彦辉,发挥现代农业企业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农户向生态农业转型,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2022年邀请威海山里人家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经理于晓娜与里口山姜家疃村庄结对,助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乡村经济发展,并被成功推荐为2022年度威海市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今年2月被评定为环翠区乡村之星;福德庄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陈善友也于今年2月被评定为威海市乡村之星。另一方面重视农村本土实用人才选育。我们积极组织开展种植大棚、采摘旅游、农家乐烹饪、民俗蒸饽饽等技能培训,将先进的生产理念、服务理念、营销理念、管理理念等相关知识结合,举办各类培训十余场次,参与人数1000余人。同时,吸引本土优秀人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特点,积极对接人才开展结对帮扶合作,通过悦己萱、柿园等带动引领,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三是坚持文化振兴为桥梁纽带,促进文体融合展风采。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在文化铸魂方面,聘请威海民俗专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出版发行了《行走的里口山》和《乡愁的温度》两本民俗专籍,并挖掘民间传说256个。在坚持活动增彩方面,依托十八里担架道红色印迹展馆、清怡茶园、乡村美学堂、那天.乌托邦、贝草夼村高端田园综合体项目等文旅载体,面向社会大众持续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特色文化培训、亲子互动微度假等主题活动,提升里口山文化底蕴,打造靓丽文化名片,年举办活动300余场次。在坚持运动赋能方面,通过已建成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休闲骑行绿道、环里口山防火通道,拉长户外运动产业链条,叫响里口山体育赛事品牌,构建全市户外休闲运动产业新高地。近年来,已举办全国徒步大会、登山大会、国际自行车耐力挑战赛等各类赛事活动8场次,参与户外运动者达1.5万人次。在坚持文化推介方面,赋予里口山优美的故事,精准定位,通过电视、报纸、微信、抖音、自媒体以及邀请摄影家、作家、媒体记者来里口山采风等方式立体化包装宣传推介,有效扩大了里口山对外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是坚持生态振兴为依托,改善环境强基础。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为实现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景区内先后实施了修路、净水、治河、护山、复绿等工程。修建道路5条、总长80公里,将里口山4个村的道路互联串通,形成环形路网体系,既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又将区域内90%以上的核心文旅产业资源串联成线,构筑起里口山全域旅游体系,成为我市“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的重要部分。整治河道3条、总长1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4万平方米,生态化修复山体32处,实现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同步提升。实施了村庄污水处理工程和公厕安装工程,建成污水处理站5座,铺设管网10公里,安装公厕12座,里口山4个村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污水集约处理和达标排放。加强景区林地森林防火、退化林改造、林相改造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资源在恢复中不断提升,在保护中不断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79%,实现了区域绿水青山。2021年5月,生态治理经验和成效被威海市委改革委刊发在《改革工作动态》进行宣传推广。2022年11月,《环翠区里口山风景名胜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被山东省委改革办《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采用,并正推荐为国家级改革案例。
五是坚持组织振兴为根本,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更优化。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强化党建引领,依托样板片区建设,加快乡村共富党建联盟,深入推进“乡村共富合伙人”招募行动,搭建校地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绿色农业循环处理加工中心,带动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2021年,完成区内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农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建“百日提升行动”,巩固新一轮村“两委”换届成果。全面实施信用进农村,依托信用体系建设,实现片区信用体系全覆盖。在村党支部坚强带领下,各类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王家疃村党支部先后荣获“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威海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三、典型经验
一是坚持整体布局,规划先行重引领。多年来,始终秉承“规划设计一体、片区景区贯通、村村共同提升、产业互补共荣”四大原则,聘请中央美院何葳教授团队对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成功实现里口山从观光型向度假型、体验型的升级转型。目前已完成《威海市里口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0-2035)》规划编制工作,并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
二是加大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引入生态水系建设理念,配套建设蓄水设施40处,打造湿地12万平方米,年蓄水量提升到5.5万立方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对4000亩农田实施土壤环境改良,每年实施400—500亩的森林抚育工程,清除病死树,培育健壮树株,真正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
三是盘活闲置资源,改革创新赋活力。借助全省首批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契机,创新实施“两清三化”行动。对片区内所有低效闲置资源建立电子地图,并按照宜修则修、宜拆则拆、宜商则商、宜公则公的原则,因地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盘活利用宅基地285栋,流转闲置厂房2万平米,闲置土地2000亩,精心打造成柿园琴舍精品民宿、十八里担架道红色印迹展馆、王家疃亲子林等项目,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创新村集体运营方式,增强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吸收借鉴淄博中郝峪村的先进经验,以贝草夼村为试点,实施“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集体资源、村民房屋土地等折股量化,成立贝草夼旅游发展公司,聘请专业团队指导,由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打造产业项目,村集体自己运营,让村民人人参与农旅产业,共享发展成果。
五是加大乡村旅游推介力度。依托里口山区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近年来样板片区的提升打造,王家疃村获威海市首个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称号。2020年底和2022年9月,央视节目多次对王家疃进行取景拍摄和对海外频道直播,聚焦里口山乡村发展,进一步提升里口山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工作启示
一是乡村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只有通过村级党组织,才能真正高效落到实处。片区通过构建乡村共富党建联盟,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发展优势,有效调动了部门、餐饮、民宿等40余家单位资源力量,保障了各项工作顺畅推进。这说明,乡村振兴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广大基层党员、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思想、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步调一致、抱团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乡村振兴必须注重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引导方面,一贯发挥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从实践看,政府引导在里口山片区的整体规划设计、项目招引、基础配套等方面,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资源支持。比如乡村会客厅项目,从房屋土地流转、项目规划到建设,就是里口山服务中心在全程对接服务山东乡道公司、推动项目落地。不难看出,要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各级政府必须积极作为,才能更好地引导、推动乡村建设广纳资源,跑出新的“加速度”。
三是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村民参与意愿的高低,对乡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里口山片区的乡村振兴之所以能顺畅有力推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通过探索建立“诚信指数股权”管理机制,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位成员设置独立的“诚信指数账户”,真正让村庄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等与人人都切身相关,而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践证明,唯有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到乡村振兴进程中,才能真正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实现共建、共治、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