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华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依托17大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工程,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的这个纽带,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截止2021年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98家,实现营业收入129.31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3.01。主要情况如下:一是出台加工扶持政策。连续两年实施农产品加工补助政策,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全市投入农产品加工补助资金共计6976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亿元。围绕苹果、西洋参、花生等十二大特色产业,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工作,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中央扶持项目,提升了我市农产品初加工能力,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建设有各型冷风库、气调库等400多座,储藏量达500多万吨。实施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园等融合项目,使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做好产业发展空间规划。2020年以来,我市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对符合拿地及开工条件的产业项目,由各区市依据项目实际用地需求申请,市级指标均予以足额保障。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就省重大项目用地指标情况进行对接,为乳山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争取了专项指标159亩。按照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积极做好村庄规划有关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我市全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市村庄布局规划已编制完成,通过专家评审,并已上报省级部门。四是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加工业发展。依托每年开展的银企对接活动,全面梳理农业领域项目、企业融资需求,2020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共梳理涉农企业51个、融资需求15.5亿元,涉农项目8个、融资需求5800万元,及时将融资需求信息推送至各银行机构加大对接力度。今年已帮助南海新区万和七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接融资需求超过2000万元。同时,根据企业融资需求,创新推出担保贷、货压贷、仓单贷等多样化金融产品,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动产质押融资4.8亿元。截至4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263.73亿元,较年初增长136.12亿元,增幅12.07%,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1.31个百分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做好“土地”文章。今年我市建设用地指标将继续向乡村发展方面倾斜,将每年不少于盘活乡村建设用地形成存量指标的10%,以及处置相应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形成的“增存挂钩”新增指标的5%,优先保障农村产业用地。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开工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凡是能够及时落地的好项目,达到用地批准完即能供地,供地完成后即能开工条件的,我市将及时保障用地指标的落实。
(二)做好“融资”文章。一是强化银企精准对接。在全市综合性银企对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特点,分区域、分专题举办专场化、精准化对接活动,确保银企双方充分交流、信贷资金直达企业需求。二是用好融资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科技支行政策,引导合作银行根据农产品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知识产权、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业务推进力度。三是提升融资服务水平。依托市县两级金融辅导员、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金融点子”送春风行动等机制,提高农产品企业对于惠企政策和金融产品的知晓度,指导企业用好用活这些“造血”和“输血”金融工具,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三)做好“产业”文章。一是继续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工作。围绕苹果、西洋参等十七大特色产业继续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工作,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项目支撑等措施,建链补链强链,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支持农产品分拣、冷藏、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设备投入,对年度设备投入50万元以上按照不高于40%的标准进行补助,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附加值。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将现代农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领域,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等开展精准招商。特别是围绕我市苹果、西洋参、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四是扩大农产品牌影响力。结合我市实际,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展览展销活动,搭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开拓平台,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尊敬的周华、孟艳玲委员,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今后请您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以上答复不当之处,请指正。
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