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今年9月21日,刘家义书记在全省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提出,“尽快开展‘农村规划师’试点,支持优秀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去年以来,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乡村振兴规划师制度,选配7支规划师团队,分包指导优化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规划编制和落实,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供了有力保障。威海市的探索实践为落实刘家义书记要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也给予了肯定报道。
一、坚持务实原则,不拘一格选团队。实用好用是选配乡村规划师团队的核心标准。考虑到以往有些地区搞规划重高端、轻落实,我们在选拔规划师团队的过程中,不把眼光局限于“高大上”,而是按照务实管用、乡情兼具原则,做到“多条腿走路”。一是面向市场选,聘请已经在乡村规划领域有口碑的队伍,这部分人长期从事城乡规划行业,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后把业务重点转移到农村,参与过美丽乡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如乡道运营团队、立天世纪团队,前期在环翠区里口山景区王家疃、姜家疃和临港区汪疃镇前白鹿、后白鹿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受聘后联系相关片区,巩固深化了良好合作关系。二是依托院所选,吸收专业机构规划人才,这部分人专业知识扎实、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有的经常参与地方各项规划编制,了解一些区域的特点。比如市城乡规划编研中心、威海职业学院等规划师团队,已经多年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和村民都成了老熟人。三是着眼高端选,面向行业领先人才抛出橄榄枝,这部分人毕业于一流院校,来自国内外一线城市大平台,有着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并且希望在乡村建功立业。比如设计谷团队牵头人李久太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曾获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设计过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等经典作品。四是立足实践选,发现培养实用型设计人才,这部分人不一定出身名校大院,但对该行业充满兴趣,注重专业素养提高,更重要的是热爱、熟悉并有志于奉献乡村,比如个体规划师邢建波自己进修美术设计,参与清泉康谷样板片区规划建设,常期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与群众一起交流,做出的作品不仅有韵味有水平,而且兼顾基层实际,经济精巧能落实见效。市委农办发现后及时把他的工作室吸纳进规划师队伍。
二、瞄准基层需求,明确职责用团队。制定《乡村规划师团队工作细则》,把规划师团队主要责任固定下来,指引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多为片区建设出谋划策,确保规划既高点高质又接地气可操作。一是参与片区规划审议,在把关上“参谋”。会同片区所在区市和镇街参与各片区整体规划审议,及时查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对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安排等提出切实可行、兼顾经济实用与美学要求的意见建议,优化产业融合、文化保护、工程项目布局设计,促进“多规合一”,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二是优化片区景观设计,在提升上“点睛”。加强与片区建设指挥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联系合作,指导挖掘用好特色资源,蹲点调研指导路网、绿网、水网、村庄等文创设计和细节提升,从里到外、由点及面改善景观环境,塑造具有识别性的村庄空间,推动农村景区化、景区品质化。三是规避片区建设风险,在落地上“纠察”。及时建议制止规划定位不准、同质同式、照搬照抄等问题,防止产生“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现象,对过度大拆大建、突破耕地红线、破坏自然生态和乡村风貌等建设隐患进行提醒,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杜绝举债“垒大户”“堆盆景”,努力做到经济、可行、美观统筹兼顾。
三、强化制度保障,严督实考管团队。在充分征求意见基础上,科学建立督导考核机制,推动规划师团队积极履职尽责。一是强化调度督导。建立乡村规划师团队下乡制度,规定每月至少2次深入片区实地调研。市委农办每月汇总规划师团队工作情况,定期组织召开规划师团队调度会,动态掌握其发现问题、取得成效、意见建议等;牵头组建微信群,加强团队之间交流协作,促进共同提升,避免同质化。去年以来,市委分管领导两次专题听取规划师团队工作汇报。二是严格考核评价。实行规划师团队进入退出动态调整,年末由市委农办组织对规划师团队进行述职评议,根据工作实绩,对履职尽责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及时予以解聘。三是落实奖补政策。在《威海市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十二条》中,对规划师团队工作经费保障和实绩奖励专门作出规定。整合涉农资金,依据分包区市任务轻重,按照10万元和15万元两种标准如期兑现,有效调动规划师团队工作积极性。
从近两年的实践看,规划师团队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目标,有效为乡村振兴赋能,让“老村”焕发了新活力。一是“规划+运营”。有的团队表现突出,得到片区认可,进一步拓展了业务,不仅做规划指导,还直接负责片区规划编制、运营管理,投身“三农”的热情被极大调动起来。比如乡道运营团队将乡村规划和运营相结合,引进西安袁家村、杭州鲁家村等运营方,打造威海网红直播团,不但让乡村美起来,同时也活起来、富起来,实现政府信任、群众满意、规划师团队获得感增强“三方共赢”的良性循环。二是“规划+人才”。有的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在工作中帮助引进培育了一批新生力量,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比如,李久太博士领衔的设计谷团队发挥人脉资源优势,不仅盘活片区村庄闲置资源打造了高端智谷,还吸引30多名设计、艺术、文创等顶尖人才扎根老村;威海职业学院结合规划师团队下乡,积极帮助培养乡村规划建设实用技能人才,造就了一批规划“土专家”。三是“规划+文化”。有的团队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善于利用民风、民俗等资源“量体裁衣”,实现“一村一设计、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像文登区大水泊镇在规划师团队带领下,形成设计村初家、漫画村瓦屋庄、康养村仁和坊等20个成方连片特色“文化小村”,流转废弃房屋400多栋,引入社会资本2亿多元。四是“规划+生态”。有的团队秉持“修旧如旧”“变废为宝”等理念,善于运用废弃房屋旧物料、老物件和河道沙石等资源建设村内小品、硬化道路,不仅使村庄景观“眼前一亮”,而且有力提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审美观念。像高区现代高效农业样板片区用旧木板做指示牌标识牌、文登区初家村的“磨盘路”、一些村庄利用大理石板下角料硬化村内道路等,都是规划师的杰作。五是“规划+治理”。有的团队把群众实际需求和设计理念相融合,在设计中兼顾农村风貌和农业特色,创造性为村民配备足够生活空间、拓展服务功能,解决了乡村治理的一些难题。比如,设计师邢建波坚持为乡村未来“量体裁衣”,指导临港区西李家夼、兴山村等在村内规划布局带顶篷的农用车停车位等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打通了村内乱停乱放的堵点,为乡村振兴增添了靓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