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与清华大学共搭平台,如今,博士教授不仅在村里住了下来,也在改变着乡村。
外面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文登大水泊镇初家村这间屋子里却很热闹,一群年轻人凑在一块,讨论着村子二期改如何建。“以前哪有这么多高档次人才,以前村里都是老百姓农民为主,突然来了这么多人才,当然稀罕,这个团队都是李久太博士工作站成员。”初家村党支部村书记、村委主任王汶旭表示。
李久太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是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站长,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组织青年学生重点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现在工作站这个模式,其实就希望能够建立,相对长效的这样一个机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能产生黏性,黏在这件事情上。成为全校的公共的实践的平台。”清华大学建筑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表示。
有了工作站,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学术会议、党建活动等机会,一批批清华学生、专家学者陆续来到这个小镇。而此时的大水泊镇,正在为找不到乡村振兴的门路焦虑。“空心化基本上达到40%,老龄化现在村里平均年龄都是60岁以上。”大水泊镇党委书记腾新强表示,焦虑到什么程度,给你项目、给你钱、给你做个事,也没有人来管理,也没有人来维持,也没有人来经营。
工作站的到来,让正愁没人的腾新强一度看到了希望,但起初,主要是短期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腾的焦虑。就在这时,清华建筑学院毕业生李久太来到了村里。“你看这个老房子,到现在有200年的历史了。”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站长李久太说,这个厢房是煮猪头肉的地方,我们做了一个壁炉,上面烤地瓜,下面放柴火,也可以给茶室供暖。做完之后,我们就发了一个朋友圈,大概有200多人关注100多人互动。大家问的比较多的是什么?李久太说:“在哪?我们要去。”
看到朋友圈的热情回应,李久太与镇上干部交流后,一个以吸引人才为目标的“新村民招募计划”开始成形,把当地闲置的乡村宅基地利用起来,为城市人才提供居住发展的田园空间。腾新强表示,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资源禀赋,跟村庄的特点结合起来,让他们来选择村庄,跟村庄配对。然后他们就成了村子的“首席专家”。带领村子振兴。
就这样,李久太带着团队住进了初家村,以新村民的身份,打造一个具有山水田园风格的设计谷项目,以这个项目为支点,来村里发展事业的设计师、专家学者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也包括研究了一辈子乡村建设理论的张海英。“我这么多年研究乡村建设,然后从历史上、从国际对比上,我只是想把这些理论,能够找一个地方去落地实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授、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岐阳村“新村民”张海英表示。腾新强说:“地方在乡村振兴当中,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路径、方向并不清晰,他们是国内研究乡村的知名学者,我们当然抓住不放了。”
为了融入村民,这位学者型的“新村民”随身总带着扇子制作工具和手套,坐在热炕头上就和村民们互动起来。“教给我们做这样,做那样,我们在一起说啊、笑啊,就认识了。”初家村村民王基贤说,现在张老师在村里很多人都认识,就没有感觉你是从大城市来的。
在村里一年多,张教授设计的乡村课堂内容不断丰富,今年暑假,她要来了三个村的房屋产权分布图,带着同事、学生挨家挨户发问卷、做调查,眼下,这份科学真实的调查报告即将完成。如今在清华和当地政府联手搭建的平台上,这不足4万人的小镇,已汇聚了16名博士、教授及专家学者。全镇89个村中,有26个结了对子,设计村、漫画村、康养村等特色村落渐成气候,200多位新村民在这里安家创业。
张弘说:“我们说不只是清华的师生,还有其他地方的高校,以及更多的社会的这种公益的企业,包括组织等等,都可以共同来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来服务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