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有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8年以来,我市以建设精致化城乡统筹示范区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乡村治理等方面一体布局、同步推进,乡村振兴顺利开局。对于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政策支持,全市各级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成效初显。
一、多元投入,建立乡村振兴投入保障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公共财政保障。近两年,我市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把中央、省级和市级涉农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攥指成拳支持乡村振兴。今年截至目前,已整合中央、省级和市级涉农资金15.66亿元,其中市级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1亿元,较2019年增长39.3%。同时,增强区市主体作用,从严确定市级约束性任务,将资金尽可能分配到区市。2019年,市级共分配乡村振兴统筹整合资金14.56亿元,除0.16亿元用于市级水利工程和扶贫协作外,其余14.4亿元全部切块到区市,由各区市根据自身实际统筹使用。
二是引导金融资本参与。通过贴息贷款、财政担保、设立增信资金等方式,鼓励金融资本投资乡村振兴。运用“鲁担惠农贷”等手段,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政策性项目单户在保余额10-300万元(含),非政策性项目单户在保余额300-1000万,还本付息后,市财政全额补助担保费。疫情期间,新办的担保贷款业务,担保费减半收取;新办的粮食生产类担保贷款业务,免抵押、免成年子女反担保;新办的政策性担保贷款项目,省财政贴息率提高1个百分点。探索特色农产品收入保险,今年制定春玉米最低收入险政策,按每亩700元标准保障最低收入,市县两级共投入近1000万元,1:1全额承担保费,目前全市玉米春播面积已达30万亩,比2019年提高11万亩。
三是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市领导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产业招商,提出“大商小商一起招、内资外资一起引、各类项目一起上”。2019年3月,组织20家知名农产品企业赴杭州、上海进行农产品专题推介,现场签订了4000多万元的产销合作协议。2019年8月,举办威海市乡村振兴“双招双引”对接大会,推介了100个招商项目,现场共签约17项合作协议,累计投资166.65亿元,其中,经区管委与山东坤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的崮山无花果文旅小镇项目,投资额95亿元。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全市上下齐心,育新机开新局,招商工作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势头。目前,135个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已完成投资14.45亿元,其中,经区紫光健康产业园项目、红印海洋生物制品综合加工园等6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新引进的国家冷凉植物示范推广项目,填补了国内北方冬季绿化植物研发推广的空白。下一步,将持续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扎实开展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整治等工作,提升农业配套设施水平,全力做好农业招商。
二、多措并举,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长效机制。
一是培养农村干部人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2018年,从市级部门中选派了12名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到后进薄弱村任支部书记,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年,面向全市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和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公开选任100名村党组织书记,已全部到岗任职。此外,选派了16支乡村振兴服务队和43支进乡村工作组,到镇进村开展工作。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后备梯队建设,通过吸引在外能人回村任职、有计划地从青年农民、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等措施,从好人中选能人,更多地从本村选出好书记、配强硬班子。
二是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中韩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韩中经济文化友好协会合作,增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产业竞争能力。与束怀瑞院士工作站、外籍专家大院和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深化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院地企联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的农业创新体系。针对苹果、花生、无花果等12大特色产业,分别成立由5名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培训等工作,助推产业提质增效。每年培养一定数量的公费农科生,毕业后纳入事业编制实名制管理,在乡镇农技推广岗位工作不少于5年。
三是吸引公共服务人才。在职称评定、薪资保障、荣誉授予等方面细化举措,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县级及以上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聘用到乡镇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可不受任职年限、职务级别和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实施全科医生援基层计划,每人每年给予3万元的岗位补助;每年认定25名左右“威海基层名医”,4年的管理期内每人每月补助600元;吸纳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人才。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现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等,切实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实际困难,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同时,注重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等培训,计划今年培训1400名职业农民和5000名农村转移劳动者。
三、实践创新,探索乡村振兴政策支持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土地政策保障力度。建设用地方面,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威发〔2020〕1号)提出,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设施用地方面,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山东省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鲁自然资规〔2020〕1号)提出,允许根据生产需要,合理确定直接用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畜类养、禽类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规模。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土地整理方面,威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威海市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十二条》(威人组发〔2019〕7 号)提出,增加耕地面积20亩以上且符合指标入库条件的,增加耕地占卜平衡指标交易收益由经营主体、土地所在村、区市政府按比例分成。各区市也纷纷出台具体意见,响应上级政策,激活土地资源。比如,经区出台《关于推动“三农”工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经技区管发〔2020〕15 号),鼓励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对流转规模30亩以上的,连续2年每亩补助300元,对连片整理适合大型机械作业的土地规模达到30亩以上的,每亩按300元给予一次性补助。今年以来,经区共规模流转土地2040亩,其中,泊于镇泊于家村整片流转800亩,统一整合、托管周边3个村的农业园区,采取连片打造、产权独立、统一经营的模式,辐射带动2000余亩土地实现产业转型;国家冷凉植物示范推广基地流转土地1080亩,种植北美冬青、建设花卉温室,带动49个村、265名贫困户和400余名群众稳定增收。
二是加大奖补政策改革力度。考核激励方面,市委农委《关于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的实施方案》(威农委〔2019〕2 号)提出,对乡村振兴综合评价靠前的区市、开发区给予资金奖补,2019年经区在开发区乡村振兴考核中名列第一,获得200万元资金激励。农产品精深加工奖补方面,威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威海市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政策十二条》(威人组发〔2019〕7 号)提出,当年设备投资50万元以上并竣工投入运行的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投资的40%给予奖补,最高补贴不超过300万元。市派乡村振兴服务队补助方面,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的通知》(鲁组发〔2019〕7号)提出,对14支服务队服务的70个村,市财政2019年和2020年每年每村补助50万元,其中涉及经区崮山镇的5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方面,中共威海市委、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威发〔2020〕1号)提出,对2019年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的 669 个村庄,市县两级按照每村扶持不少于30万元的标准发放产业扶持资金,2020年扶持335个村,2021年扶持334个村,2020涉及经区的8个村,市县两级资金均已于3月27日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实际,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尊敬的梁明委员,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今后请您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以上答复不当之处,请指正。
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8日
(联系人:刘雅兰 联系电话:526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