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
7月4日,接到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2018〕第1710号批示件后,市农业局高度重视,立即进行研究会商,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
近年来,威海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向多业态、全链条的融合发展模式转化升级,农业“新六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新六产产业基础更加稳固。大力推广现代苹果栽培模式,现代苹果园发展到33万亩,种植规模和技术水平对标国际、全国领先。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成为国内最大西洋参种植基地和重要的花生、无花果生产基地,大姜、茶叶、蓝莓、草莓等“小特色”向着“大产业”不断迈进,为农业“新六产”积累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另外,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发展到740个,年营业收入21亿元;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达到800多家,年营业收入45亿元,从业人员2万余人,带动农民就业10万余人。
(二)新六产带动主体日益壮大。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示范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3家,年销售总收入595.15多亿元,带动农户63.4万户。农民合作社覆盖所有涉农村,服务领域涵盖果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600人。各类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集中发力,促动一产与二三产业形成愈加紧密的组合关系,成为推进新六产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新六产发展载体集群涌现。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培育产业优势、聚集产业要素、拓展产业功能的关键载体,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思路,集中建设了文登、荣成、乳山、临港建设4个1万亩、环翠、高区、经区建设3个5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汪疃镇联合打造威海市尚农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建设集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示范引领多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产业优势,培育形成了苹果、花生、西洋参、茶业、蔬菜等加工产业集群,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达53.3亿元,户均收入5435.8元。
(四)新六产推进机制加快形成。2月28日,省政府在潍坊召开全省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现场会,会后我市迅速组织调研论证,率先出台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讲,我市农业“新六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发展不够充分、作用不够明显、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一是产业链不够紧密。我市新型经营主体总量不少,但大多数个体规模偏小,质量参差不齐,缺少大龙头引领,合作社与农户和农产品基地大多处于松散型状态。二是价值链不够高端。龙头企业大多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而精深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品牌意识不强,全国知名度不高,难以发挥品牌优势和综合效应。三是功能链不够丰满。现代农业园区和综合体,有相当一部分定位不准、经营不活,有的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创意简单、功能单调,同质化建设现象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领导批示精神,把发展农业“新六产”作为实现产业兴旺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围绕“怎么办”“如何完善提升”两个方面补齐短板,精准发力,总结提高,努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贡献力量。
(一)突出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我市《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实施意见》,从新型业态、带动主体、发展载体、有关机制、服务保障等农业“新六产”发展重点进行了部署,确定了农业“新六产”发展目标和和推进措施。此外,我市还就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海洋渔业、现代农业等方面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或发展规划,从产业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部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今后我们将在农业“新六产”的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以上这些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保证规划方案落实的严肃性,压实工作责任,促使规划、方案全面“落地”,一任接着一任干,使规划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根据省政府调研室调研报告中的建议,科学设置新六产发展指标体系,争取到2020年,新业态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争创农业“新六产”省级示范县3个,培育农业“新六产”省级示范主体20个以上,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处以上,参与产业融合利润分配的农户比例达到80%以上。
(二)突出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培育海洋特色小镇、海参小镇、西洋参小镇、牡蛎小镇、苹果小镇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休闲宜游的农业产业特色小镇11个,推动现代农业向特、精、强方向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和效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同建”,着力打造技术先进、产业多元、功能丰富、要素完备、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带动农户和返乡创业人员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重点培育10个左右市级田园综合体,并争取1—3个田园综合体进入国家级、省级试点。支持农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等产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租金保底+股份分红”等方式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突出新型业态,以融合促产业提升。在打造终端型业态方面,重点从苹果、花生、西洋参、海参、海带、牡蛎六个主导特色产品入手,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商贸物流等后续产业,促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争取3年内培育区域公用品牌40个以上、知名企业产品品牌70个以上。在打造体验型业态方面,重点从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等休闲农业主体入手,促进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垂钓)、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节庆采摘、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吃住游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在打造循环型业态方面,重点以畜牧业进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等形式,立足农业废弃物和加工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构建生态保护与效益并举、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形成产业上下游有机关联、“资源—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完整的农业生物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四)突出改革效应,破除产业发展瓶颈。一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彻底解决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利用效率低、管理经营水平低的问题。二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确权颁证,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探索推进农民土地合作社、农宅合作社等发展,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规模化经营。三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户分散承包、公司集中经营”模式,推广文登高村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打造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农户提供农资供应、耕种管收、贮藏、加工、销售等全程“一站式”服务。到2019年底前,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所有涉农镇(街道),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全面规范服务行为,争创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3个,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
(五)突出政策措施,完善产业发展保障。重点完善五个方面的支持政策。一是落实投入支持政策,进一步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业“新六产”的财政支持,重点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服务等“新六产”重点发展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治等新增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农业“新六产”发展。三是加强人才支持政策,在各类农村人才项目之外,建议积极鼓励退休机关干部、教师、企业家等群体参与农村建设,每年在这些人群中选拔50-100个热爱农村工作、基层经验丰富、有经营头脑、有充足社会资源的“新乡贤”进村担任支部书记,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四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林权、保险保单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稳步扩大涉农抵(质)押融资额度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新品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退广“鲁担惠农贷”等信贷担保模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五是健全考核支持政策,研究建立农业“新六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农业“新六产”工作列入现代农业发展考核指标,落实定期督导检查和通报、约谈等工作机制。
威海市农业局
2018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