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采取措施提升威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建设幸福威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探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考核。一是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监管体系。按照“设施设备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提升镇村监管能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村聘用1-2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充实监管力量。实现镇级装备“十个一”,村级装备“五个一”。各级质量安全信息反馈、发布不超过24小时。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农安、食安、公安”三安联动。接报接警协作联动,监管检测信息共享、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政府、企业、市场、行业协会等方面专家定期会诊,研判形势,会商对策;2000多名科普志愿者活跃城乡,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倡导科学生产、健康消费的理念。
二、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一是强化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工程,通过应用功能性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以及秸秆肥料化利用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引导广大农民改良耕地面积50多万亩;推广果园生草、绿肥种植、园艺作物栽培等休耕新技术、新模式10万多亩;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5个,示范面积达到3万亩。全市经改良的耕地pH值提高0.2-0.5个单位。二是推广绿色防控生产技术。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针对本地农业生产中易发的顽疾难症,相继出台了大姜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花生地下害虫及线虫病、苹果树腐烂病、设施草莓病虫害防治等25项关键技术指导意见,基本解除了农户对高度高残留农药的依赖;推广了梨小食心虫迷向素、暗黑鳃金龟子性诱剂、果树夜蛾科害虫食诱剂及生物农药制剂等绿色防控技术10万余亩,大幅降低了项目区害虫种群生长,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引进了风送静电式弥雾机等先进药械设备,使受益产区农药利用率达到80%以上,节省农药施用量60%等。
三、稳步推进 “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简称“三品一标”)是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为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截止目前,我市“三品一标”有效用标单位207家,认证产品35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企业38家59个产品,绿色食品企业140家191个产品,有机食品企业19家77个产品;登记种植业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5个。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督导生产经营主体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绿色食品无花果与大花生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荣成无花果”与“文登大花生”地理标志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3家,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全市“三品一标”认定面积达到216.5万亩,“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率达到73.7%。
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的是全面系统地农业教育,以往的农民培训主要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主要在于推广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新型职业农民的活动不仅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涉及到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产品品牌建设、土地规划与利用、农业项目的承担、农产品的储存与加工等。现代农业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现代的责任、效率观念、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创新与科技意识。因此,威海市农业部门主管农民培训的农广校针对威海市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制订了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和方案,为职业农民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有效的教育培训服务。培育分为两部分,一是生产技能型,一般有各区市的农广校或农经局组织,一般为50个学时。每年在组织农民科技培训过程中,通过田间课堂的方式,就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按照不同的食品生产标准向学员详细讲解。二是经营管理型,由威海市市级农广校组织,一般为48学时。在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中,通过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产品品牌建设课程,向学员讲解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整个培训过程实施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学习结束安排结业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发放结业证书。
六、坚持龙头带动。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引领作用,鼓励采取订单、合同、入股的方式带动农户采取标准化生产,实现标准化与质量安全的同步提高,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支持龙头企业把质量安全作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环,积极申报“三品一标”产品,跻身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此次政协提案要求,健全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普及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积极引用推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者国内先进标准。加快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农业科技推广、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良好农业规范试点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加强基地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开展日常巡查检查,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落实禁用规定和休药间隔期、生产记录等制度;严格投入品监管,实行农业投入品的购进、使用、保管登记制度。
三是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健全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的“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发展农业创客,建设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园,引导有志从事农业的非农专业高效毕业生、复员军人、农民工、工商企业人士,参加涉农专业继续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创业欲望,吸引有志青年回归农业、引领农业,不断充实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示范。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推进各类经营主体的深度融合。
五是推动家庭农场培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完善家庭农场登记制度。积极开展示范农场创建活动,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感谢您对提升威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威海市农业局
2018年7月6日
(联系人:陈洪江 联系电话:521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