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农业局关于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来源:威海市农业局    发布时间:2018-07-06 10:28    浏览次数:

李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做强我市苹果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威海市苹果产业以搭建新平台、培育新主体、构建新支撑、展现新作风为主要措施和抓手,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较好地实现了绿色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融合发展,促进以苹果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苹果产业基本态势

(一)苹果种植优势地位显著

威海产区果业栽培树种丰富,包括几乎所有的北方落叶果树树种(如苹果、梨、葡萄、桃、樱桃、杏子、李子、板栗、核桃、柿子、枣等)及少数亚热带树种(无花果等)。其中苹果栽培面积最大,位居首位。

从产业规模上,在省内,威海苹果栽培面积仅次于烟台,在山东省排名第二,其栽培面积、产量占全市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80%左右。因此,苹果产业是威海市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支柱性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至2017年底,全市苹果栽培面积67.2万亩,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的77.69%;年产值101.8万吨,占水果年总年产值的73.21%;年产值38.04亿元,占全市水果总产值的73.21%。

品种选择上,相对单一、老化,主栽品种为晚熟红富士,占苹果总面积的89.19%。除晚熟富士外,中熟品种主要为红将军、王林、金帅等,中早熟品种珊夏、嘎啦等。缺乏适宜本产区立地条件、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新品种。目前产区主推黄色晚熟优良品种—威海金,连续两届获得苹果擂台赛最高奖项,果实个大、形正、质优、香甜可口,有望成为优化结构的首选品种。

品种结构中,晚熟品种占89.19%,面积占比过大;中早熟优良品种少,中早熟品种珊夏、嘎啦及中晚熟品种红将军、王林、金帅等占10.81%,面积占比偏小。

栽培模式上,长期以来为全市果农带来稳定收入的果园多数是世纪80、90年代采用乔化密植栽培模式发展起来的,目前普遍存在树龄老化、果园郁闭、病虫害发生加重、管理费力费工、果实品质参差不齐、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面临老园重建和更新。2010年开始兴起并在我市迅速发展的矮砧密植集约化栽培模式的现代果园面积不断扩张,目前现代苹果栽培面积达到32万亩。推广应用技术包括矮化壮苗建园、宽行密株架式栽培、省力简化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园行间生草、果园机械作业、肥水一体化管理等省力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威海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堪称国内领跑者。

种植规模上,受2017年苹果收购市场行情下滑、生产成本刚性上涨、从业人员老龄化加重等多种因素影响,文登、乳山等苹果主产区出现伐树毁园现象,老果园面积有所下降,全市苹果栽培总面积较2016年同期减少1.1万亩,减幅1.6%。其中文登产区,2017年新增现代果园面积3000亩,伐除老园6000亩,苹果总面积减少3000亩,较2016年减少1.39%。

(二)果品产后处理能力提高

据统计,全市有果品分级流水线200多条,年处理能力30万吨。有果品冷风库、气调库180座,贮藏能力达到全市苹果产量的60%左右,使苹果可周年供应市场。苹果鲜果出口居于全国前列,已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知名加工企业6家,苹果果汁加工能力强,其中,国投中鲁乳山企业年加工苹果近3万吨,集团加工达到12万吨。

(三)产业配套企业异军突起

随着威海产区现代果业尤其是现代苹果产业的迅速兴起,规模化生产中,机械取代人工的省工省力及高效优质的管理目标催生了一批植保、施肥、割草、采摘等农业机械装备、高强度水泥柱、高质量防雹网、地布、拉枝器等果园设施配置以及农药、肥料、果袋等农资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如威海兴海源网具有限公司生产的防雹网等农业用网、博优化纤(威海)有限公司生产的反光地布等农业织物,产品出口欧美多个国家;威海新元果业服务有限公司、威海中颐农装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果园喷药机、割草机、采摘平台、节水灌溉设施等,已投入生产使用。部分企业,如新元果业通过自建高标准示范园,组建技术服务队,对研发产品进行示范应用,对威海现代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地方政府鼓励引导效果好

威海市政府对苹果产业尤其是现代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果业发展的意见》(威政办发〔2013〕57号)、《威海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奖励办法》(威财农〔2014〕17号)等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对现代苹果园实现先建后补。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威海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在全市苹果主产区建立了多处几百、上千亩、甚至几千亩的高起点、高标准、集约化矮砧密植苹果示范园,如荣成华峰果业有限公司、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荣成悦多果业有限公司、威海新元果业服务公司、乳山市志合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等等,带动周边产区现代苹果产业的发展。

(五)行业主管部门督导到位

为规范现代苹果园建园和矮化苗木繁育,威海市农业局制定了《威海市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奖励项目验收办法》(威农字〔2014〕66号)、《威海市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认定管理方法》(威农字〔2014〕93号)等系列考核办法,组建专家验收组,对矮砧密植现代苹果新建园、矮化苗木繁育基地进行严格验收,对通过验收的园区进行授牌经营。局属相关单位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如威海市农科院、威海市果茶站等在现代苹果省力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上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引导建立高标准现代苹果样板示范园,以点拓面,为全市现代苹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威海苹果品牌打造效果显现

为提升威海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威海市农业局多方举措,在打造整体品牌形象、推进区域企业品牌建设上做足文章,取得可喜成果。首先,面向国内外成功征集威海农产品和威海苹果的logo及广告语,征集的过程实际上更是宣传的过程;举办威海市苹果擂台赛、威海市知名农产品展销会、国际苹果种植设备展览会等宣传威海苹果;制定出台《威海市2018年农产品品牌建设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目前威海有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其中苹果1个(威海苹果);知名企业产品品牌27个,其中苹果12个(汇润、泽峰园、汉品、翠虹、正宇、悦多、茂盈、祝果、黄胖子等品牌)。威海苹果的广告片201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威海苹果•甜蜜诱惑”在高铁、机场等人流密集的交通聚集区醒目展现。

二、存在问题

同国内其它果业产区一样,威海果品产业发展中也普遍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刚性增长、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雇工难、机械化作业覆盖率不足、果品质量参差不齐、采后处理能力不强等诸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品种相对单一

威海果业产业结构中树种相对丰富,但树种间种植规模差别很大。整体上,苹果占比过大,栽培面积、产量占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80%左右,供过于求;特色优质小浆果如特色桃、大樱桃、无花果等栽培面积偏小,栽培模式普遍采用露地方式、设施栽培面积小,靠天吃饭、收益空间受限,不能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产业的栽培优势。

苹果主栽品种有富士、红将军、嘎啦等。其中,晚熟品种红富士比例过高,面积占89.19%,其它品种面积占10.81%。品种结构表现为早熟欠缺、中熟不足、晚熟过剩。另外,老品种偏多,优新品种偏少。2010年,威海从日本引进黄色晚熟大果型品种威海金。经试栽,在威海地区表现优良,具有品质优、风味佳、果形美、早果、丰产的优点,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在威海市苹果擂台赛中获得最高奖项,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2017-2018年,苗木、接穗需求量增加。威海金已成为威海产区现代果园发展的首选品种之一,可望在调整苹果品种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雇工难、人工成本高

调查中发现,目前果园雇工50-60岁比例约为10%,60-75岁达到80%以上。常年雇工价格每人70-150元/天,花果管理,如疏花疏果、套袋脱袋等集中用工期每人200多元/天,专业嫁接工每人240-300元/天,需车接车送或另付车路费、且必须提早预订。通常,传统的一家一户管理中果农计算效益时不计自身人工成本。但在规模化果园中,人工成本占比很大,如文登宝仁果蔬经销处矮砧密植苹果生产基地,2015年建园,面积300亩,2017年初见果,果园管理中机械打药、机械割草、配置滴灌进行肥水一体化管理,其它如整形修剪、花果技术等人工操作,全年雇佣常工13人。2017年(建园第三年)初结果,苹果年收入20万元,年总投入约100万元,仅人工支出达50万元左右,人工费用占比近50%。

(三)现代果园建园成本高,前期投入大,投资者资金预算不足

现代果园规模大,为方便机械化作业,需对土地进行重新整理。威海产区多丘陵山地,建园前将小地块重新规划平整改造,进行放坡栽培。土地整理费用高,加之现代果园采用宽行密株、提倡选用优质大苗的栽培方式,使得苗木成本增加。再加其它如滴灌、果园机械等配套设施的配置、土地租赁费用等,一般情况下,现代果园建园成本在1-2万元/亩,按平均200-300亩的规模计算,仅建园一次性投资就需要300万元以上。大多数大规模种植园主是从二、三产业转型的老板,通过土地流转首次进入第一产业,进入现代果业,之前没有涉足农业领域,对农业生产中的种种问题预判不足。前期只见投入,不见收益,且投资数额大,导致后期资金流断缺,直接影响果园的设施配置和管理技术实施。

(四)果园设施配置不足,应对突发性气候灾害能力差

威海产区果业露地栽培面积占比98%,设施栽培占比2% 。露地栽培条件下的果园防灾抗灾能力差,持续干旱、冬季低温冻害、倒春寒、雹害、台风、涝害等都会对果业生产造成损失。2017年冬,低温冻害造成3年生矮化苹果树主干冻裂。清明前后的降温,威海产区因为物候期晚幸运避过,但历年中台风、冰雹等突发性天气造成毁树、减产甚至绝产的例子都曾有过深刻教训。因此有条件、有基础的园区,可配置设施,以应对突发性灾害发生,减少损失。

(五)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需多方协作,尽快发挥作用

目前,我市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缺乏管理规范的果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主要由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承担,农资采购、使用则由种植者自行决定,合作社组织多数空有虚名,并未发挥实际作用。

当前,我市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有两个,一是经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是由经区农经局联合桥头镇政府牵头整合资源成立,旨在为农民提供统一高效的咨询、劳务及培训等现代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桥头镇是我市苹果主产区,服务中心实施会员制管理,将农资超市及配送、农机服务、测土施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功能有机结合,为农民提供“一站式、规范化”服务。对会员建立用药档案,实现质量可追溯。确保果品质量安全。二是文登高村镇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将各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运营管理,计划由2到3家专业的农业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发展高效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功能发挥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六)产后处理能力尤其是果品加工能力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据统计,2017年全市苹果总产量101.8万吨,其中冷库贮藏约36万吨,占比35.36%;果品加工21.8万吨,占比21.41%。全市每年加工贮藏的苹果总量不足产区苹果总产的60%。近年来苹果销售市场低迷,价低卖难问题严重影响苹果老产区的果农种植积极性,果园疏于甚至放弃管理、伐树毁园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苹果栽培模式变革,彻底变革栽培模式

积极组织各区市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引领、高标准建园、高效益经营的路子,强力推进大企业引领、大园区承载、大合作推进、大项目支撑,抢抓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矮砧集约栽培制度变革。推动苹果产业由传统分散经营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经营模式快速转型,增强我市苹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推进品种更新,优化品种结构,适度控制栽培规模

苹果产业新旧动能转变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调结构,改品种,提质量,上档次。好的品种是根本,是生产优质高档果的保证。在苹果品种选择上,晚熟品种仍然是产区优势。但威海产区属于低海拔地区,主栽品种富士存在着色难问题,开展红富士品种优系选育,期待选出适宜本产区的优良品种。同时,联合涉农企业,着手开展优良新品种引种试栽,建立品种资源圃,进行品种资源储备,为产区品种选择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规模上,应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综合考虑地方种质资源优势、产品特性、供应季节、立地条件等条件,建议综合考虑园区功能、立地条件及人力、财力、技术条件、销售能力,合理规划园区面积,不可贪大,家庭农场一般以面积50-100亩左右,效果较好。很多生产企业是从二三产业转型到农业,存在缺乏技术及管理经验,并且一味扩大栽植面积等问题。果业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面积,应该在质量上下功夫,力求多出精品果,实现优质高价生产。

(三)创新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完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果业生产方式的高度相似性,大力支持果树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或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成立产业联盟,整合产业技术、人才、设备(如大型作业机械等),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等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集果品生产与统一收购、销售的全托管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生产服务产业化发展。 服务内容从当前的土地流转、生产资料优质经济供应,到苗木嫁接、品种改接、整形修剪、花果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和实施、果品贮藏及销售等,服务范围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四)加强科研创新,制定出台技术标准,规范生产

现行的苹果各项标准,大部分针对乔化栽培制定了苹果标准,不完全适应现有的苹果栽培制度。根据产业尤其是现代苹果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广泛的生产调研、技术总结,制定出台适合本产区现代苹果生产的苗木繁育、土地整理、苗木砧穗选择、栽植方式、整形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土肥水管理等系列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规范生产过程,逐步实现省力化优质高效生产,提高果品竞争力。

(五)深化果品深加工及冷链系统,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

产品一定要转化为商品,才能获得到再发展动力,建议今后要在产品深加工、贮藏运输与产销对接上作突破。加大以NFC为代表的果汁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高加工水果占鲜品的比重,提供更优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改变以鲜果销售为主的局面;加强冷链系统的研究,研发建设从果园采收到贮藏保鲜、销售运输等,实现苹果从采收到销售全过程的保鲜,保证苹果的品质,提升销售价格;提高苹果文化、养生健康、文学、品牌等创作,多角度找出威海苹果与其他苹果产区的差异点和优势,广泛宣传,塑造威海苹果的全新形象,让更多消费者选择威海苹果。

(六)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创新营销模式

将品牌建设与威海市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威海的文化、旅游等资源,扩大品牌宣传范围,积极组织企业(或合作社)参与或承办品牌推介会、展会等大型活动。创新水果销售模式,在发展和拓宽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国内大中城市扶持建立品牌体验店和专营店,利用电商、微商等新的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果品”,发挥电子商务便捷快速的优势,扩大销售的渠道,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威海市农业局 

                                 2018年7月6日

(联系人:陈浪波   联系电话:521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