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市农业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域一体化、全域城市化”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加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力争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一、加快内外联动,积极培育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以培育环城市游憩带和乡村休闲旅游带为重点,大力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休闲农业。
一是优化发展布局。以特色农业优势打造环荣文乳草莓、文登区葛家镇界石镇樱桃、乳山市茶园、经区无花果4条休闲采摘观光带,以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环翠区滨海、成山头、石岛、昆嵛山、大乳山5片农家乐(渔家乐)集中区,以特有的民俗文化打造胶东渔村民俗游、文登学文化民俗游、母爱文化民俗游3条精品民俗文化旅游线路;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聚集村,支持农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观光农园、市民农事体验农园、科普农园、民俗观光园等。
二是夯实发展基础。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快无花果、樱桃、蓝莓、茶叶、草莓等特色产品的品种改良,选育与休闲观光农业相适应的优良品种,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发展的品种资源。围绕发展旅游商品,提高西洋参、花生、大姜的精深加工水平,形成休闲农业与特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
三是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把传统文化、优势产业与发展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
四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农户+公司+市场”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通过合作社带动,抱团发展休闲农业,形成1+1>2的叠加效应。今年新打造精品观光采摘园10个,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二、壮大现代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的发展现代果业,打造威海的“树上粮仓”。在现代果业发展上做到全产业链谋划、上下游联动,使我市现代果业始终保持国内领先,与世界同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扩大规模。抓住坡地退耕还林还果的发展机遇,通过产业扶持政策的倾斜性安排,引导现代果业基地向丘陵山地集中,建设集生态景观、休闲采摘、赏花品果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现代苹果园1万亩,带动全市新发展苹果园5-6万亩。
二是兼顾不同发展主体。积极引导发展现代苹果合作社,将散户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化现代园;对不具备条件的散户,将传统园模式与现代园的生产模式、管理技术进行嫁接、集成,研究开发适宜散户果农的小规模现代苹果园生产技术体系,全方位促进现代果业发展。
三是加强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发挥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进或自主选育优良品种砧木6个,不断增加资源基数,提高扩繁能力,争取用三年时间,苗木繁育供应能力达到与现代果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水平。在保障供应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苗木繁育的质量控制。
四是加快推进肥水一体化技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与以色列、法国等国合作,在新建果园和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肥水一体化示范园区;在国内率先开展灌溉施肥一体化养分管理体系建设,推动液体肥料在现代苹果栽培果园中运用。完善荣成和文登的果园物联网设施建设,实时采集和传送果园内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含量等数据,实现肥水一体化的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
五是加强省力化管理技术研究引进。探索威海立地条件、气候特点下的无袋化栽培技术,选育适合无袋栽培的新品种,探索化学疏花疏果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继续加快果园机械研发与引进,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果业的机械化水平,大幅度减少果园用工,保障现代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狠抓质量安全,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
持之以恒地强化农安监管,争取形成更多的“威海模式”,创造更多的“威海经验”,提供更安全放心的威海农产品。
一是强化源头监管。严格执行农药经营告知制度,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充分发挥司法震慑作用。
二是完善质量监管平台。加快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做好市县信息平台对接,保证实现对辖区内重点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检测等关键环节的全程监控。
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完善生产经营企业主体备案和“黑名单”制度,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扩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覆盖面。把所有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纳入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可追溯管理范围。
五是全面提高质量水平。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8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三品一标” 产品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率达到70%以上,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
四、优化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力
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要求,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积极争取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全部列入国家、省耕地质量提升提升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功能性有机肥和秸秆精细粉碎还田技术。
二是加强专项治理。依托项目建设,对PH值小于5.5的重度酸化土壤进行分期分批治理,逐步提高生产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和配方肥施用面积。
三是落实综合措施。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新建生态循环农业基地25处。实施农用地膜回收和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示范推广新型地膜面积10万亩,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点4处,废旧地膜加工点1处。建立健全果园反光膜回收机制,在新型标准果园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新型反光膜。
五、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围绕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强化对农民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上迁居“定心丸”。
一是巩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农村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系统,完成2288个涉农村确权登记颁证省级数据交汇,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发到户,使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以法律的形式得以固化。加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二是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土地托管等方式,将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财产收益,能够安心离土进城。严格落实省四部门下发的《关于引导和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严格流转土地用途管制,防止“非农化”。
三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将村集体承包到户土地以外的所有可经营性资产,作股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彻底解除迁居束缚。推进覆盖区市、镇街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所)建设,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合理开放流动。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提高农村经济审计水平。
四是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坚持培育与规范并重,以提升带动能力为重点,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发展家庭农场120家,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0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70家。鼓励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技术优势,面向农民开展订单式、保姆式、托管式服务。
六、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进一步加强科技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能力,努力减少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实施11个课题项目科研攻关。对从欧洲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加快试验步伐,改变品种依赖进口的现状。继续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争取更多的科技难题得到破解。
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应用。利用好省级实训基地和“田间课堂”,加快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民。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年内培训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家庭农场主等各类生产者2万人次。
三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果园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把“互联网+”融入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查询系统,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查询施肥建议。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电商平台,打造网上预定、网上展示、网上销售、网上付款和网上宣介一体化销售平台。
七、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推进农产品牌建设
充分利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张“金字”招牌,全面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一是打造整体品牌形象,完成威海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征集及评审工作,将其面向国内外正式推出。
二是加强品牌体系建设,重点培育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个企业产品品牌,构建起以威海农产品整体品牌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威海农产品品牌体系。
三是建立品牌目录制度,编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优质农产品品牌评选认定办法,建立完善品牌农产品评价体系,将最具影响力、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纳入威海市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适时推介到山东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
四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筹建威海市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将我市优质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农产品纳入商城,实施动态管理。组织龙头企业参加西班牙精品展及中德农业经贸洽谈、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农展会,提升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形象,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八、落实行业扶贫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要统筹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将农业项目向贫困村重点倾斜,与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加大贫困村增收产业培植力度。
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扶贫。以83个有意向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贫困村为重点,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与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结合起来,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在贫困村的转化应用。
三要大力培植脱贫带动力量。鼓励和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共建原料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吸纳贫困劳动力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