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威海市农业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0日 10:27 阅读次数:来源:威海市农业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小麦收获面积80.4万亩,平均单产382.4公斤,总产达到30.7万吨。与上年相比,小麦播种面积减少2.2万亩,单产增加3.5公斤,总产减少0.6万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97.4万亩,比上年减少1.9万亩;花生播种面积89.93万亩,比上年增加1.63万亩。当前全市在田粮油作物面积共206.9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在81万吨左右,与往年相比略有增长。全市新建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8万亩(累计达到38.3万亩),新建农业田间工程3.8万亩(累计达到20.7万亩),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能,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在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现代果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上半年新发展现代苹果园6万亩,总量达到26万亩,占苹果栽培面积的38%。在文登峰山、乳山冯家等地设立了无袋栽培果园,探索无袋苹果栽培模式。全市新增西洋参、茶叶、草莓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2.2万亩,总量达到54.3万亩。上半年,新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9个(总量达到63个);新增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产品43个(“三品一标”有效产品达到364个);“崐嵛山板栗”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家评审(全市登记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达到25个)。现代农业规模化、园区化、品牌化加速发展。

(三)三产交叉融合发展加快,农业新型业态日趋完善。争取国家资金600万元、省级资金450万元,扶持荣成市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建设,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总量达到361家),为稳定农业经济增长增添了新的动力。全市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农业生产企业、合作社等交易主体达到486家,网上年交易额达到3.3亿元左右。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扶持建设精品观光采摘园13个。上半年休闲观光农业收入9.5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7.2亿元。

(四)绿色农业覆盖面扩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逐渐形成。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应用功能性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面积1.6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870亩。实施农药、化肥“双减”行动,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000亩,带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面积30万亩;组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72.8 万亩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240多万亩,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幅减少。推广果园生草、绿肥种植、园艺作物栽培等休耕新技术、新模式10万多亩。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5个。全市耕地质量和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五)农业科研成果丰硕,解决关键技术能力显著增强。多项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果和重要进展,其中“济薯22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模式创建与推广”、 “鲜食甘薯优系选育及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应用” 、“鲜食甘薯地方品种蜂蜜罐优系选育与开发”和“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4项成果获得省、市科技奖励;“鲜食甘薯提质增效综合栽培技术”被确定为2016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之一。全市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区4个,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199个,主要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336个次。现代果业化学疏花、无袋化栽培、西洋参轮作障碍试验等科研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高位稳定,监管高压成常态。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了禁用农药清查收缴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587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2976家次,立案查处1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2起。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将全市0.5亩以上的韭菜、2亩以上蔬菜和10亩以上水果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全部纳入监管主体名录,增加巡查的频次和密度,确保质量安全隐患早预警、早发现、早治理。今年以来,全市共抽检农产品样品1833个,合格率100%。

(七)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已通过省级验收,达到良好等次。全市有2084个村已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占涉农村总数的92.8%;完成确权登记的耕地面积为174.1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91.6%;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0.1万份,占家庭承包户数的90.5%。有20个村已完成产权改革注册工作,占产权改革村数的12.5%。上半年,全市土地流转新增1.4万亩,累计达到81.9万亩,其中规模流转新增1.1万亩,达到52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总数达到2979家;新增家庭农场60家,总数达到963家。

(八)产业扶贫实现精准带动,贫困户增收渠道拓宽。全市180个省定贫困村中,有条件、有意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村有79个,37个村已经发展起特色农业产业项目,33个村项目已开工建设;有21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吸纳劳动力、产销合作、流转土地、直接帮扶等方式参与扶贫攻坚;有102个扶贫重点贫困村已经建立起农民合作组织,占省定贫困村总数的56.7%;有549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了农民合作组织,占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数的30.1%。各级农业系统向有条件、有意愿发展特色产业项目的79个村派驻技术指导员69名,建立了“点对点”帮扶机制。有1448个贫困户流转土地 3070亩,每年可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120多万元。   

二、农业产业发展和效益提升依然存在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一)稳定粮食生产压力较大。受国内粮食市场行情低迷,种粮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较快,粮食播种面积相对逐年减少。2015年粮食收获面积比2014年减少3.5万亩,2016年预计比2015年减少1.9万亩。在粮食安全实行省长责任制的情况下,稳定粮食总产量压力较大。

(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41.3万亩,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高效产业运作需要更多的品种、技术、市场信息、品牌等方面的支持,家庭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所有问题,必须要防止低层次的跟风种养殖,带来新的阶段性过剩。

(三)休闲农业发展面临融资和土地瓶颈。农业项目投资大、回收慢,很难获得银行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园区需要接待设施、经营管理用房、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这不仅需要临时用地,而且也需要永久性用地,临时用地两年审批一次,带有不稳定性。

(四)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仍然任重道远。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大田生产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仍然突出,土壤生态改良修复覆盖面不足,局部区域土地变硬,耕作层变浅,有机质含量偏低,制约了农作物稳产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农业局将继续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发挥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扶持发展50亩—200亩经营规模的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提高粮油生产经营水平。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是改造老果园,扩大现代果园规模。引导现代果业基地向丘陵山地集中,建设集景观、休闲采摘、赏花品果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果业园区。积极实施西洋参、无花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加强适销对路的品种和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培育引进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特色产业龙头,开发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坚持科技兴农。加快“苹果省力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鲜食甘薯提质增效综合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和精准培育。2016年,全市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按计划,8月份农业部要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进行第二轮考评。目前,全市档案资料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7月中旬,市农业局通过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一次群众满意度调查,7个区市群众满意度最低达到82%,最低达到92%,同时对各区市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评,考评现场整体情况较好,基本能够达到创建工作要求。下一步,我们要强化宣传,继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力度,确保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取得圆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