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业务 / 农村改革

乳山市白沙滩镇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7日 16:35 阅读次数: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1.白沙滩镇位于乳山市东南部,镇域共辖45个行政村,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耕地4.06万亩,镇域户籍人口3.21万人,海岸线长19公里,是全国首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镇,也是乳山市唯一一个威海市级乡村振兴样板片区镇。近年来,乳山市白沙滩镇通过抓干部、促改革、强产业,推进组织联建、产业联带、利益联结,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走上了一条资源盘活、实业振兴、多元融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突出产业支撑,接二连三促转

白沙滩镇突出产业振兴,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产业深入融合,让农业“接二连三”,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好三产融合“一盘棋”。一是做优一产。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区域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打造生态地瓜、蓝莓、设施农业三大板块:采取强村带弱村模式,以翁家埠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发展生态地瓜500亩,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注册商标统一营销管理,并引入地瓜干生产线,形成以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按照产学研一体、全链条打造的发展思路,引进北国蓝莓产业项目,以董格庄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发展蓝莓1000亩,配套建设蓝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产品研发展销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打造区域蓝莓产业销售集散地;桃村李家、翁家埠村发展“农超对接”青艺果蔬、龙泽苑等高效大棚300余亩,白沙滩、翁家埠等村发展苗圃及苹果产业1000亩。同时与温喜生物公司合作,投资800万元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提供土地托管流转、农业机械作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务,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和特色产业连片开发,构建起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二是做大二产。白沙滩村成立松海集团,先后发展松海驾校、松海物业、鲁酱酒业、三宝酵素等产业项目,实施东方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推动“一产”高效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以规模促发展,以特色增效益;提升“二产”鲁酱酒业、三宝酵素等企业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调优,促进成果转化;搭建“三产”文化、健康、养生、休闲等领域配套载体,多点开花激活营销模式;翁家埠村以130亩土地入股方式,与青岛海大生物集团合作,成立山东温喜生物有限公司,利用浒苔、牡蛎壳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该公司“海状元”系列产品荣获“中国有机肥十佳品牌”,成为依靠科技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典范。同时注册成立了龙泽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50万元建设了5300平方米智慧农业生态智能大棚,采用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水平专业化、信息服务全面化等新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农业。桃村李家村与财富直通车(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山东泓联特种纸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入3500万元,年生产水转印纸1万吨,年销售额近7000万元。三是做活三产。紧扣建设滨海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的目标,以银滩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立足古村落宗祠文化、自然风貌等旅游资源,坚持全域一体打造乡村旅游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农业和电商服务。按照“农业+旅游”的思路,重点打造了东方田园文旅综合体、“千年古邑”翁家埠田园综合体、“一泊花港”民宿、益天生态观光园4个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田园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徐家塂村“一泊花港”完成13套民宿改造;翁家埠村以“千年古邑”翁家埠为依托,发展农家乐项目,打造亲子拓展基地,建设凤凰山田野公园;董格庄村休闲垂钓中心已完成升级改造;玉前庄村深度打造国家3A级景区益天生态旅游观光园;白沙滩村建成休闲采摘园、亲松体验馆等,成立乳山碧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围绕潮汐湖周边开展健康养生、旅游观光服务。徐家塂村探索农产品电商新模式,打造“威海女支书”网红人设,联系华信集团、铭洋酒业等乳山本土企业,运营两个抖音号,粉丝达到9万多人,成立村花直播小分队,在线上打造徐家塂村“淘米姑娘农产品全家福”特色品牌,结合线下的体验馆、小酒坊,推出线上宣传、线下线上同时销售,高峰时期,日带货量达到1000多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

02.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有效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乳山市城区街道牢牢把握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思路,统筹整合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力量,走出了一条“城中强村+强企+N个城郊弱村”联动发展模式,有效打通了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通渠道,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探索强村带弱村“1+N”新型合作模式

当前,城中村和城郊村都各有“苦衷”,城中村看起来“财大气粗”,但发展空间有限、后劲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以城中村腾甲庄村为例,先后成立了房地产开发、物业、建筑等企业,总资产超4亿元,村级年收入达1000万元,但现有可用土地不足100亩,无法引进发展新的产业,近年来村级收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郊村日子也不好过,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发展乏力,以洼九埠、仇家洼、黄依台、石村、夏西等5个村为例,可用耕地达2766亩,但多数农户仍沿用小麦、玉米轮作,土地种植效益偏低,村集体经济收入很难有大的提升。针对一边是有钱没地、另一边是有地没钱的局面,城区街道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让城中强村与城郊弱村通过“联姻”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由腾甲庄村以现金方式出资1200万元,成立山东腾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7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1167亩,并整合洼九埠等5个村获批的上级扶持资金200万元入股。以该公司为主体,成功引入山东省土地集团等强企参与土地开发利用,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面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配套优化完善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大田农业和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农业,引领特色农业规模化、智能化、精致化发展,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03.大孤山镇八里甸村紧跟上级部署,积极开展“三资”清理、违建治理、厕所改造、环卫一体化、撂荒地整治、宅基地改革等各项工作,全年共清理“三资”2.2万元、拆除违建64处、改厕352户、整治撂荒地80余亩、收缴宅基地有偿使用费8000余元。

三、建强班子、摸清家底,给群众一本“明白账”

大孤山镇党委经过前期摸排,选任在外能人许建国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许建国和新的班子成员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给群众一本“明白账”。“两委”班子经过商议,发动党员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摸底排查,共核查出被村民无偿占用的大库房30间、养鸡场30间、村南村东闲置民房30间。许建国牵头制定了软硬结合的“收租”策略。软,就是通过宣传发动和说服教育,让租户们主动交出欠租;硬,就是将“三资清理”与《村规民约》挂钩,拒不整改的户列入失信黑名单,以后将无法享受任何镇村两级的政策和服务,严重者将其诉诸法律。村通过明白纸、一封信、公告栏、大喇叭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等多方式立体化宣传,家喻户晓“三资清理”自上而下、势在必行。同时以党小组为单位,发动党员分组分区域深入这些租户家中做思想工作。仅用13天,拖欠租金的农户就将拖欠了10多年的租金2.2万元全部交到了村里。村党支部又将村里清产核资后的“三资”情况资金、资产、资源登记造册,建立集体资金台账,采用公示的方式,向党员、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公示,接受村民监督,直到群众没有疑问为止。为了切实做好宅基地管理和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宅基地管理水平,该村对前期摸排存在的难点问题,超占面积、一户多宅、应分户未分户、非本村村民购置房屋及继承等问题,集中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商讨,对各村反馈的种种问题逐一探讨解决方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一事一议,现场确认,耐心解答,确保此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04.南泥沟从曾经的“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不足,村集体收入不足 5万元,到现在村民平均年收入1.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南泥沟村立足实践引入特色产业,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

四、特色产业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为摆脱贫困村的帽子,南泥沟村不断探索新产业,实现“多条腿走路”。然而,缺乏启动资金,成了村里最头疼的事。2019年,南泥沟村的帮扶单位——威海市政府办公室为村里送来了30万元帮扶资金,再加上1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羊肚菌项目在村里落了地,一座座大棚燃起了村民的新希望。羊肚菌是合作经营项目,村里投资130万元,每年有10%的稳定收益,风险低,还能吸纳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羊肚菌上市后,预计每年能为村里增收10多万元。在市政府办公室的帮扶下,南泥沟村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的产业规模,利用150余亩闲置河滩地,发展丹参种植项目。为规范种植,市政府办公室协助南泥沟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金银花、海棠、丹参等产业项目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并为村里注册“南泥沟”商标,申报金银花、海棠果的绿色食品认证,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内涵。不仅如此,光伏发电、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帮扶项目也相继落户村里。眼见村里一天一个样,南泥沟村又有了更长远的打算——搞丹参育苗及羊肚菌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南泥沟村两委奔赴青岛考察羊肚菌及中药材的深加工设备,新引进的猕猴桃项目也在推进中。

05.2017年以来,南黄镇院后村积极推行“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支部领头、党员带头,带动全村超94%村民加入合作社,整合全村土地资源,聚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电商营销”全产业链条,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由2018年的7.25万元增加到50.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合作社年收入超过100万元,从贫穷落后村一举蜕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模范村,同时,院后村先富不忘后富,带动周边3个经济薄弱村联动发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伐。

五、产业挖潜延链条。

一是咬紧牙关,破管理关。种了一辈子地,但从未管过这么多田。没有规模化的管理经验,面对到手的800亩土地,村党支部也犯了难。为了闯出一条发展路,村两委甘当小学生,将管理环节拆分细化,一项项的跟着大户学经验,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托管、半托管服务,区域内科学化、规模化作业,实现800土地的统管统筹。使零星产业变成规模化,使农民真正成为大市场的主体,有效解决农户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和集体经营无方向问题,第一年集体增收10万多元。二是创新思维,破营收关。一年没日没夜的干,却发现到手的钱并不多。院后村找准方向,积极对接高端农产品项目。一方面把土地种植区域重新规划,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对接山东省农科院将原有的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导的传统种植业升级成为以五彩小麦、七彩玉米和高油酸花生为核心的特色种植业。以五彩小麦为例,种植面积200亩,平均亩产600斤,每斤售价3元左右,就可为集体直接增加收入30余万元。另一方面利用连片成方优质土地对外招商,建设65亩羊肚菌大棚产业基地及150亩的蓝莓产业基地,既盘活院后村闲置土地投入到经济农业生产中去,还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吸引年轻人返乡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失地农民”通过参与产业建设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实现经营土地少了,集体收益多了,集体直接增收30余万元。三是抓住机遇,破品牌关。有了好的产品但没有品牌,仍是为别人打工。院后村以特色产品为基础,提出了依托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花饽饽加工厂的发展思路,实现特色产品到优势产业转变。一方面对原有的肖式花饽饽加工坊转型升级,整合涉农资金,盘活闲置厂房,投资400万元建设五彩麦花香食品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符合QS认证的标准化加工车间,加工厂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技术革新,提升产品品质,转变原来因产业规模小、生产不规范导致无法对接高端市场的状况;另一方面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与区域内牡蛎等优势产业相融合,依托电商平台等新媒体渠道,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经营模式,在农户与电商平台之间搭建起市场信息畅通的渠道,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好品质成就好品牌。将黑全麦粉、花生油、蔬菜、生态鹅蛋等村特色农产品推上“慧农帮”、国网商城、淘宝等APP,仅十天时间线上、线下成交订单14万元。2021年院后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7.25万元增至50.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合作社收入超过100万元。

06.近年来,乳山口镇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着力点,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点,逐步实现由规模化向集成化、特色化向品牌化、单一式向链条式转变,持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借助“乡村振兴”发展的东风,全镇各村合作社股民及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

六、头雁领航、党群同心,共建乡村振兴共同体

合作社把“抱团发展、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前期通过召开会议、组织培训、走访动员等形式,消除村民思想顾虑,增强入社信心。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先行以个人名义垫资10万元购买了制冰设备,邀请党员群众参观制冰生产加工过程,细算经营收入、费用成本和收益利润。之后,村党支部又带头出资,支部书记出资15万元登记入社,4名“两委”干部每人出资3万元参股入社,30名党员每人出资1万元加入合作社,经过7次村民代表大会及两轮增资扩股,全村共有136名村民联合出资131万元,占股77.6%,通过“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模式,为合作社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村党支部抓住国家地理标志产业乳山牡蛎等海产品走红,使冰制品需求旺盛这一市场需求,规划建设了制冰车间,2021年下半年正式建成投产,与20多家海产品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截至年底已实现产值180余万元,本年盈余80余万元。同时,探索多元经营,不断拓宽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利用合作社周边50亩撂荒土地,规划15个木耳、蘑菇大棚,建设2处农产品加工车间,实施农产品的统一加工包装销售,进一步增加合作社收入。目前,已建成5个木耳大棚、2个蘑菇大棚以及2个加工车间。

07.下初镇簸箕掌村位于乳山市北部,村民以企业打工为主,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发包等。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将零散撂荒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双山样板片区资源,建立“运行标准化+产业链条化+发展区域化”模式,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七、借助区位优势,扩大产业链条

产业项目是合作社安身立命、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簸箕掌村党支部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明确了方向、模式等一系列问题。明确发展方向。簸箕掌村地理位置优越,南邻文莱高速,北接西部环山路,西靠“双山”旅游景区,前期通过聘请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呈弱酸性,十分适宜栽种猕猴桃,村党支部先后3次到青岛、烟台等地取经学习栽植技术,在广泛听取社员和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合作社主营业务、发展规划,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发展徐香、翠香、软枣和红心猕猴桃等市场热销品种,严格按照规划路线发展。明确发展模式。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村党支部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资源共享、利益联结模式。着眼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村党支部打造集产品生产、品牌包装、直播带货、平台销售等于一体的“供产销”产业全链条,与6加龙头企业、深加工企业、大型商超等合作,发展订单农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辟进场“绿色通道”,推动有效增收,实现“村户”双赢。

08.夏村镇地处市郊,现有耕地5.8万亩,农业人口3.7万人。多年来,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业作物,品种单一、收入较低。为了解决单一农作物种植低产、低效问题,夏村镇党委、政府立足区域实际,强化招商引资,增强了土地流转的动力和后劲。

八、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助力集体经济发展

一方面,依托葡萄、蓝莓等特色主导产业和标准化基地,盘活存量土地,完善项目建设,成功引进了台依湖葡萄酒庄博览园、蓝莓科技示范园等过亿元项目,收到了“产业提升、镇域发展”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土地租赁费用远高于农民种植普通粮食作物的收入,提高了经济收益。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吸纳失地农民,使部分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全镇转移农村劳动力3650余人,促进了农民增收7300万元,农业增效7440万元。

台依村位于夏村镇西北部,属于丘陵地段。全村594户,1656人,耕地面积2632亩。截至目前,全村共有519户农民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家庭承包的1889亩山塂地全部流转给台依湖葡萄产业园种植酿酒葡萄,出租费每年每亩的550元。村农户年增加土地流转费收入103.89余万元。同时村集体又将留用的84亩机动地以及在农户流转出的土地中将田间路、水沟、荒沟等进行平整增加的土地资源面积416亩,两项合计约500亩。村集体以每年每亩550元价格发包给台依湖葡萄产业种植园,村集体可年均增加经济收入27.5余万元;台依村又通过整合资金120万元投资台依湖葡萄酒产业园,年投资收益率10%,年收益12万元。村集体借招商引资东风通过土地资源、资金投资等方面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9.5余万元;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依托台依湖发展淡水特色养殖,年收益8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24万元。

09.崖子镇镇地处乳山市最西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以苹果、樱桃等为主要经济作物。最近几年苹果、樱桃因天气受灾较多,又因疫情、市场等多方面影响,对我镇农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为多方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增收,我镇通过宣传、鼓励、带头建设等多种方式,通过村集体带动群众发展光伏电站项目,目前已经颇有成效。

九、发展光伏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西凤凰崖村,通过村委会领办,村民入股的方式在村委会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共投资约32万,建设约83kw光伏电站,其中村集体出资27万元,村民入股5万元,2021年底建设完成,并于2022年1月20日并网发电,根据目前发电收益情况来看,2022年4月份收益为4000元,综合全年光照情况来看,年收益将达到投资额的14%以上。村集体将根据投资比例将收益统筹发放给入股村民,极大增加了村集体收益,同时带动了入股村民增收,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得到极大提高,对缓解村级信访压力也有辅助作用。在各村光伏发展过程中,部分村出现了有资金、有想法,但村变压器容量不足或者房屋位置距离过远等,缺少发展光伏产业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我镇通过摸排各村实际情况,统筹协调其他部分有安装条件,但缺少资金的村,通过租赁的形式,将场地租赁给其他村。这样既解决了安装条件不足的限制,又使被租赁村获取了租金收益,双方均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通过与光伏安装企业及已安装农户的沟通了解,光伏电站能持续运营20年,并且抗摔、抗砸,冰雹等恶劣天气无法影响光伏电站设备运行,如果有问题,安装企业将按照成本价进行维修、更换,而且光伏电站平均年收益为14%以上,具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成为崖子镇一条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径。

10.乳山市育黎镇龙角山村,现有村民192户、542人,党员29人,“两委”成员4人,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2020年7月,村党支部领办龙角湖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44.16万元,其中集体占股16.94%。村集体先后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山东省旅游特色示范村、威海市文明村、威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十、合理分配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龙角山村推行“股份合作社+农民劳务+支部经营主体”的运作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累计流转土地200余亩,入股占比达59.37%,年底根据入股比例进行分红,不仅提升了村民入股合作社的热情,更打开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新路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村民手里的土地流转出来建设温室大棚,集中发展羊肚菌项目,剩余的土地进行发包出租,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提升土地效益与活力。同时吸收20名村民就近务工,年人均收入增加约3000元。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日常打工有劳动收入,年底还可获得分红,真正实现一举三得,村民共同富裕。

11.下石硼为我市一个典型山区村,全村有3800余亩山岚,而耕地只有520亩仅占山岚面积七分之一。人口仅约342人,人均人口地仅有1.1亩,自然资源相当匮乏,且处于马石山附近交通不便,被定为省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坚持红色文化、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多点融合,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群众致富,走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子。

十一、建设美丽乡村 促进村集体增收

几年前,乳山市启动了“红色沿线”振兴工程,聘请专家对红色资源进行规划、整合,规划了一条长达百余公里的环形红色旅游路线,在原址上修复红色遗址,对村庄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公路进村,游客随即而至。下石硼村不仅在2017年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于当年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去年11月,贯穿整个西部山区的西部环山路通车。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红色旅游+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新华制药厂、枪械维修所、北海银行等红色资源,探索开发了红色夏令营、红色研读游、忆苦思甜饭、特色农家乐等系列体验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脱掉了贫困“帽子”。上级政府也将下石硼村作为山里老家样板片区示范村重点打造,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合文化、生态、绿色、乡愁等元素塑造文旅产业形象,不断探索“旅游+”模式,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促进乡村振兴“开花结果”。

此外, 与山东正己教育开展深度合作,开发亲子旅行、研学游、露营、徒步等项目,形成“红色+绿色+教育+运动+民宿+休闲+有机食品”多重资源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村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不完全统计,2021年下石硼村累计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

随着客流量增加,村里的配套设施也随之而上。为满足游客对特色农产品、食宿等方面的需求,该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的形式,大力发展养蜂、樱桃、苹果等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扩大农产品销售。同时,该村加大农家乐建设,让有意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个体经营户,借此增收。现在不少农户都开始发展农家乐,办起了住宿。村党组织也领办成立了乳山市下石硼养蜂专业合作社,销售加工蜂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所得收益再分红给村集体。仅党支部合作社,在2021年就给村集体带来了53000元的收益。

下石硼村集中发展特色产业、红色研学游、乡村休闲游,使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助推红色沿线村庄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