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农业农村局

荣成市以“暖心食堂”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5日 10:16 阅读次数:来源:威海市农业农村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近年来,荣成市把解决农村孤寡、独居、空巢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作为发展养老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志愿队伍发展,创新“信用管理+志愿服务+暖心食堂”模式,为村内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着力解决农村老人的民生实事,收到良好效果。“暖心食堂”运营管理,主要采取三种模式。

一是创新投入方式,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暖心食堂”要运转起来,需要场地、设施、食材、人力等多方面投入,在各级地方政府“钱袋子”吃紧的形势下,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经济较为薄弱的村更是一种负担。以服务20名老人的“暖心食堂”为例,食材采购按“两荤一素一汤”标准,每人每天需6.5元,服务人员按每人每天1个义务工算,3人一组一天约180元,再加上消毒柜、桌椅板凳、各类厨房用品,一年费用约需9万元。为破解缺少启动资金的难题,荣成市做好内部挖潜和争取扶持两篇文章。内部挖潜就是,每家“暖心食堂”都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对村内闲置房屋进行修葺完善,解决了场地问题;争取扶持就是,我们把“暖心食堂”建设与农村幸福院建设挂钩,争取上级奖补资金,各级补助资金加起来共有9.5万元。为确保每一家“暖心食堂”都能启动开来,荣成市还安排了380万元慈善款成立“暖心食堂基金”,并向社会公开募集充实基金池子,对经济薄弱、运行优良、服务人群多的运营方进行奖补。

二是灵活配餐模式,解决“怎么运营”的问题。荣成市各村根据情况不同,采取“一村一策”分类提供精准扶持。一是村级自助模式,主要适用集体收入50万以上的村,就是由村集体提供场地、负责运营,引导村内志愿者、爱心人士为本村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运营费用由村集体经济保障。比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一开始在村南的一排板房中吃饭,现在在重新修葺后的老村委大院就餐。二是集中配餐模式,主要适用集体收入少、无开办能力的村,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和就餐用具,采取市场化模式,引入配餐企业、养老机构提供送餐、配餐服务。比如,宁津街道留村,与当地知名农企威海德信红农业科技公司合作,由企业开展送餐配餐服务,不仅饭菜上了档次,而且管理运营也更加专业。三是暖心饭盒模式,主要适用于不便于集中就餐人数多的村,由村集体主办,通过市场化运营或自建厨房配送份饭,比如,宁津街道东墩村,按照划片分包的方式,由老人亲属或志愿者负责配送,每天中午十二点前都能将饭菜送到群众炕头上。

三是用好志愿队伍,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暖心食堂”要长久发展下去,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最“大头”的就是人工费用,现在农村一般的用工都是80—120元左右,按3人一组算,只人工费用对村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开支。为解决人工费用高昂问题,我们优化了农村信用管理办法,对参加“暖心食堂”的志愿者,给予环境整治双倍信用积分,引导更多农村妇女志愿者参与“暖心食堂”服务运营。对志愿者获得的信用积分,除了每季度在信用基金发放仪式上享受大张旗鼓地表彰外,还可以在村内的信用超市兑换想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志愿者既得荣誉又得实惠,短时间就掀起农村妇女志愿者参与热情。目前,全市成立“巧厨娘”妇女志愿服务队伍400多支、1.1万人,全部都是不要工资的妇女志愿者。食材准备环节,每个村都成立了“暖心食堂小菜园”,全部由志愿者种植时令果蔬,完全能满足日常需求。比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开辟出了19亩“爱心农场”,去年除了为食堂提供充足的蔬菜外,还对多余的果蔬加工销售,结余3570元;烹饪加工环节,全部由“巧厨娘”妇女志愿队免费承担,基本上3—5人一组,每人每周服务一次,菜品两荤一素一汤,每天不重样。像人和镇北齐山村已升级到2.0版本,从“大锅饭”升级为“个性餐”,全村69个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患有什么病症、喜好什么饮食、医生什么建议等“一人一本账”,每天中午按照谁喜欢吃海鲜、谁不能多吃盐、谁不能吃肥肉等,精心打包成“个性饭盒”,保证每位老人都吃得舒心、吃得满意;饭菜配送环节,针对部分老人行动不便的实际,开发了便于携带的“暖心饭盒”,每天中午都由志愿者开着私家车送饭上门;就餐服务环节,参照机关食堂标准进行管理,中午集中就餐,由志愿者统一分餐,老人按需添加,饭后餐具统一清洗消毒,确保老人吃得既营养又卫生。

目前,荣成市22个镇街共建设“暖心食堂”363家,日均服务老人5000多人,覆盖全市46%的村居,可集中解决这些村1.2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的“一餐热饭”问题。从荣成实践看,“暖心食堂”的建设运营,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吃饭问题,而且还凝聚了农村心气,涵养了文明新风,带动整个农村从外在的干净整治、舒适宜居,向内在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转变,让整个村庄都“温暖”起来。

(一)“暖心食堂”成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载体。食堂的开办,直接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让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慰藉,筑牢了农村的民生底线,很多老人想不到,在有生之年还能享受到这么无微不至的照顾。在食堂就餐的时候,有的老人感叹,“以前总说天上掉馅饼,没想到我这辈子真遇上了”;还有的老人说,“平时就自己一个人,有时候午饭凑合一下就过去了,现在有了这个食堂,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感谢党的好政策。”特别是在食堂建设运营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食堂管理、菜品准备、服务就餐各个环节也都带头参加,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他们为民干事的公仆情怀,树立了权威、重拾了民心,党群干群“鱼水情”越来越融洽,基层党组织“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重新显现。

(二)“暖心食堂”成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渠道。在服务过程中,很多村都注重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由村里公认的“好婆婆”“好妯娌”“好媳妇”到食堂搞志愿服务,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志愿者广泛参与。在身边榜样的示范带动下,不少志愿者虽然起初是奔着信用分来的,但在忙碌的服务工作中,很快被奉献他人、服务社会的氛围所感染,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获得感,给老人服务的时候,志愿者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喜悦。有的志愿者说,“一开始就是想挣点信用分,可慢慢喜欢上了付出的感觉,信用积分就像一粒粒种子,激发了大伙内心向善的热情。”还有的志愿者说,“俺们农村妇女,半辈子都在地里和家里忙活,没想到还有一天能参与公家的事儿,给社会做贡献,身上有用不完的劲儿。”

(三)“暖心食堂”成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新阵地。食堂就像一个个“强磁场”,把老人、妇女、子女、党员干部的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拴在一起。在村里,大家原来各忙各的,现在成了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凑在一起不仅合计食堂的事,村里的其他事也都一起想、一起定、一起干、一起管,很多食堂俨然成了“村里的议事会”“土生土长的实践所”。在“暖心食堂”催化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关心支持村内事务,主动参与公益事业,极大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义翁”意识,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积蓄了磅礴的群众力量。

“暖心食堂”已经成为荣成市农村汇聚正能量、传递温暖的平台,正托起更多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晚年。